提起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史书之中必定浓墨重彩,大加描绘一番,旨在突出其雄才伟略,杀伐果断。人们每每回忆,总会想起秦始皇嬴政的高瞻远瞩,魏武帝曹操的阴险狡诈。或英雄或枭雄,帝王之势总是贯穿始终。
唯有汉高祖刘邦,后世提起时似乎觉得,一代帝王不应如此市侩粗鄙。与他境况相同的,还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难道草莽出身就注定受到歧视?毫无身世背景的刘邦又是如何在六国贵胄之中杀出重围的呢?
是草莽也是民心
年轻时的刘邦,放在今天来说,就是个十足的街溜子,他不爱端坐学习,也不爱下地劳动,只喜欢四处游历,拜访秦朝的“网红达人”,以期有什么一朝飞天的际遇。他的妻子吕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他忽悠到手的。
不过事分两面,只看你怎么看待它。刘邦的游手好闲虽然令人不齿,但也打开了他的知名度,起码谈论起沛县,大家知道有刘邦这么一号人物。
当刘邦在押送徒役的路途中,大手一挥,让他们逃难时,没有主心骨的徒役才会选择跟随“知名人物”刘邦,同时也引得十里八村的年轻子弟纷纷效仿。为刘邦建立起了初期的起义队伍。
在皇族贵胄看来,这些穷乡僻壤的散兵游勇,不过是乌合之众,根本上不得台面。但在秦朝的苛捐杂税之下,群众中走出来的刘邦是最懂底层百姓想法的。而恰恰广大的百姓,才是乱世之中可以团结的最大力量。
刘邦的出身就注定了他有六国贵胄们所欠缺的同理心,他知道百姓想什么要什么,他可以轻易地拿捏民心。
刘邦和项羽进入咸阳的不同举动,将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平民出身的刘邦在到达咸阳后,秦三世子婴就向他递了降书。刘邦接了降书,没有再处置子婴,此举也对前朝官员起到了安抚作用。毕竟江山易主牵连甚广,前朝遗老不免人人自危。
之后面对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堆积如山的财宝,为了取得民心的刘邦竟然能不为所动,将宫殿和宝库封上,以表自己不是个贪财好色的昏君,此举无疑就给咸阳城的百姓留下了好印象。
初入咸阳城不久,刘邦就将大军撤出到了城外,其实是因为他和项羽有约在前,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当时他与项羽实力悬殊,为了不招致项羽的报复,刘邦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选择先撤兵静观其变。但表面来看,刘邦撤兵有为了不扰民之意,仁义之师为人称道。
不仅如此,刘邦还在城内制造了舆论趋势,声称要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同时立下新规:不允许杀人、伤人、盗窃。如果有违反这三条规定的,将被判罪。为了起到最大范围的传播作用,刘邦安排手下人员到城中各处宣传,包括底下的乡镇农村。原先在咸阳城任职的官员不做调动,以确保城中各项杂事可以正常运转。
平头百姓哪懂其中政治上的弯弯绕绕,见不用再忍受之前的苛捐杂税,生命财产安全有了保障,皆拥护起刘邦的统治。大家蜂拥而上为刘邦的军士们准备了牛羊酒礼,而刘邦也贯彻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策略,坚决不肯收下。
一番操作下来,尽管刘邦还没有称关中王,但已经在百姓中形成了绝对的影响力。这也让后入关中的项羽成了刘邦仁义形象的衬托。
鸿门宴之后,项羽进入咸阳,直接斩了递降书的子婴,一把火烧了阿房宫。项羽自小便是锦衣玉食,自然不会为阿房宫的财宝所动。但在百姓眼中,千万人心血如此付之一炬,着实让人痛惜。
刘邦是一介平民,乱世之中求生存,江山谁主,与他关联不大。而身为楚国贵族的项羽,一直将个人与国家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出于灭国之痛,项羽坑杀20万秦军,又斩了秦三世子婴。不免让外人将他的形象与残忍暴虐联系在一起,仿佛项羽将会主导下一场秦朝暴政。
虽然当时民间各地都有反秦队伍,但走到最后,能对秦统治产生威胁的,还是楚国之师。楚国之下,又以项羽和刘邦这两支队伍实力最为强劲。如今两相对比,项羽民心尽失,和刘邦的争斗已然落于下乘。
如项羽也能像刘邦一样关注民心,两人的结局是否就会不同?其实不然,刘邦能战六国贵胄,还有一个关键因素,而这些,是他们都做不到的。
扮猪吃老虎
贵族之人,最讲礼教。是万万做不得什么苟且偷生,曲意逢迎的事来的。其中尤以项羽最甚。但在谨小慎微一道上,刘邦却是个中翘楚。
刘邦在沛县时,个性不拘小节,有时过之还显得有些死皮赖脸。但当他进入更大的舞台,见到王侯将相后,刘邦的行为举止收敛了许多。在一众虎狼中间,没有身家背景的刘邦想要有一席之地,不得不小心谨慎。
项羽随叔父起事时才23岁,陈胜吴广起义时也是还在当壮丁的年轻人,而刘邦比项羽年长二十多岁,从沛县起兵时已经四十岁左右了。半生都在底层挣扎,深知人和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论心眼,这些年轻人根本无法和刘邦相比。
年长的刘邦行为更加稳重,不会热血冲动,一朝得势就小人得志。对待跟随自己的人,项羽等六国贵族是上下级的关系,呼来喝去已成习惯,再加上自身能力出众,很少能做到不耻下问。
而刘邦更像是老大哥,他明白如果没有张良萧何等人,以自己的能力是无法在这群雄逐鹿中取得优势的。所以他选拔人才从不看重门第,不论出身来路,哪怕是先投项羽,再来投靠他的韩信,刘邦也会委以重任。
在反秦时期刘邦从不在这群人面前摆架子,遇到需要决策的事,也会采纳各方意见。在汉朝稳固之后,韩信等人鸟尽弓藏的结局,就可以看出刘邦此时的隐忍。
在面对项羽等人时,刘邦同样也是这个态度,因此那时候刘邦在众人之间得了一个宽厚仁德的名声,隐藏的意思就是刘邦好说话没架子。再加上低微的出身,刘邦在反秦之师里的威望并不高,顶多做个开国功臣,封王拜相,但做一国之君还差了一些。
当时刘邦也很好地隐藏了自己的野心,鸿门宴时,先入关中的他反而还向项羽赔礼道歉,称自己没有称王的想法,是先去帮项羽探路的。
大家都没想到这样脾气秉性的刘邦能够一统天下,因此并没有人特意去对付刘邦。个性张扬的项羽成了出头鸟,引来了各方势力的不怀好意。
项羽为了师出有名而拥立的楚怀王,知道项羽称王之心已久,反秦成功后,决计不会再甘心在楚国之下。因此在出发时,他特意提出了“谁先入关中为王”的约定,给了刘邦以及其他五国机会,也牵制了项羽的野心。
而在秦国攻打赵国时,楚怀王又派项羽去救赵国,刘邦则率兵西征,直取咸阳。西征之路虽可能遇到秦军主力,但路途最近,目标明确。项羽本也想西征,被不少老将找理由制止了,无奈只能往赵国赶去。
本想着秦军兵强马壮,刘邦应该无法轻易推进。但谁知,秦军主力都被派去攻打赵国了,并不在咸阳。而留守咸阳的秦三世,是秦朝“最后的良心”,他大开城门,递上降书。让刘邦不费吹灰之力就先进入了咸阳城,宣告了秦朝的覆灭。
尽管之后为了自保,刘邦将关中王的位置让给了项羽。但同时也让项羽做了垫脚石,帮他试验了反秦之后诸国如何分封治理的困境。
比起刘邦,可能更多的人会喜欢项羽,认为刘邦身上市井气息太重,没什么本事,都靠着手底下的人才能打下江山,一点都没有帝王的霸气。
但刘邦身上体现的就是现实,他能屈能伸,在手上没有任何筹码的情况下,懂得忍辱负重,小心钻营。在复杂的局势下寻找自己的出路。这份稳扎稳打的心态就已经是普通人所不能及。
其次,他并不只是单纯的隐忍,只为求生存。刘邦是有野心的,换做常人能从市井小民,成为率领百人千人的小头目,早已经乐不思蜀,哪里还会冒险再往上爬,但刘邦却会。
刘邦自小就立志要干一份大事业,虽然当时他游手好闲,看起来是痴人说梦。但当机会真的来临时,刘邦的志向就起了作用。求上得中,求中得下,如果一开始的目标就只是求温饱,求小富,那自然也不会达到多高的地位。刘邦的志向,让他在面临选择时,会选择延迟满足,以达到更高的目标。
秦始皇征战天下虽也暴戾,但最后却建立了秦朝。只能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因缘际会之下,刘邦就是那个被时代选择成为帝王的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8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