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从毛泽东诗词里学党史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又是诗词巨匠。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历程的艺术再现。学好毛泽东诗词,对党史学习教育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毛泽东诗词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诗词是在社会的纷乱、时代的荒寒、战斗的壮阔中“横空出世”的,具有史诗性、人民性和战斗性。
(一)毛泽东诗词里有深厚的人民情怀
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中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寥寥数语,显示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他绝非为写诗而写诗,而是在抒发对人民群众身处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忧虑,对人民群众获得福祉的无比喜悦和欣慰。毛泽东用如椽大笔和盖世豪情,塑造了人民群众群体形象,热情讴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事业。毛泽东笔下的群体人物和英雄形象是正义的化身,具有崇高理想和共同奋斗目标。“六月天兵征腐恶”,“要向潇湘直进”,“不到长城非好汉”,“宜将剩勇追穷寇”。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时代发展潮流,将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人民群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创造者,不仅勇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二)毛泽东诗词里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畅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引用了两句毛泽东诗词,用“雄关漫道真如铁”来描述中国上百年的艰难奋斗,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来展现民族振兴的壮阔现实,深刻展示了中国梦的理想境界、精神特质和人间正道。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毛泽东的人生志愿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毛泽东发出振聋发聩的诘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危局中奋起,毅然上山闹革命。毛泽东致力于“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根据地发展,要打破“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的割据状态,要粉碎“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的军事围剿。经过28年浴血奋战,特别是“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后,“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转向抚今追昔,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生事物,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换了人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美好社会。
(三)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人民,是毛泽东奋斗终生的全部意义,也是他爱国情怀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文化中,江山俨然就是祖国的代名词,“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历程中始终与山为伴,有多首作品以“山”为题,如《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等。毛泽东喜欢把“山”与“红旗”两个意象联系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红旗”象征着革命道路和革命武装,“山”加“红旗”意象是毛泽东长期革命生涯的真实缩影。毛泽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从创作原则、表现方法到作品主题、意境、形象、语言等诸多方面对传统诗体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既富有创造性又合乎艺术规律。仅以《卜算子·咏梅》为例,陆游眼里的梅花遗世独立、消极退缩、凄凉愁苦、孤芳自赏。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盛赞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俏”一“笑”令人耳目一新。毛泽东诗词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之气,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所蕴涵的中国精神,能够激发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力。
(四)毛泽东诗词是共产党人正己修身的鲜活教材
党要领导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国梦,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富魅力的伟人,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人格力量的巨人之一。毛泽东诗词是其伟岸人格的艺术展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巅峰之作,通篇气贯长虹。共产党人为人清白、无私无畏、顶天立地、勇于担当的使命感、责任感、道义感骤涌笔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显示出毛泽东奋发有为、抢抓机遇的顽强意志和迫切心理。“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大革命失败的严峻局势,毛泽东百折不回,斗志昂扬,豪情万丈。“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面对胜利与辉煌,毛泽东心如止水,理性冷静,谦虚谨慎。学习毛泽东诗词,能够充分领略毛泽东博大的胸襟魄力,崇高的精神境界,非凡的伟人气度和灿烂的人性光辉,使我们的人格意志变得更深邃、更坚毅、更广博,从中获得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大方向。
二、毛泽东诗词里的辉煌党史
(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和情怀
1.坚定的信念。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自古以来,文人诗作每逢秋景,不是寂寥就是伤悲。此时此刻,抒情的主体不再是封建时代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而是革命的新青年和中国共产党人,他们的使命就是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创造“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世界、新社会。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每逢重大历史关头、历史事件,毛泽东必有诗作,必有吟咏,而这些诗作、吟咏当中,又往往必有高度概括、总结历史事件的警言佳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深沉的情怀。一是民族情怀。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二是政治情怀。新中国成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如何把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现实相统一、把党执政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统一,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亟待解答的历史课题。毛泽东对此有强烈的使命感,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40多首诗词中,几乎篇篇倾注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期许和欣慰,其忧国忧民情怀令人感佩。三是人民情怀。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以人民为主体,是毛泽东诗词的核心理念。从井冈山时期“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到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之所以带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作宗旨。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个时刻系念着人民的领袖,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跃然诗行。四是山水情怀。毛泽东一生之中既乐山又乐水,具有强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怀。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到“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从“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只有爱的深沉,才有如此胸襟。
(二)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斗争精神
一是斗争精神有着深刻的蕴涵。毛泽东处在一个必须斗争并不断激发斗争精神的时代。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毛泽东顺应历史潮流,领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磨砺了毛泽东的钢铁意志,锻造了他的卓越才华,塑造了他的文化性格,成就了他的千秋伟业,也孕育了他的斗争精神。“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首《四言诗·奋斗》是毛泽东1917至1918年间写于日记中的人生箴言。毛泽东的斗争精神蕴意丰富、博大精深,经历了时代风云的洗礼与实践探索的考验,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斗争精神体现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实践中。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为此愤然题诗言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毛泽东怒斥日本对华虎视眈眈,沙俄大肆侵占中国疆土。1921年年初,毛泽东把新民学会的宗旨由“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调整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任重而道远。1937年清明节前夕,毛泽东撰写四言诗《祭黄帝陵文》,痛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民族危亡,表达“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坚强决心。几经探索之后,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霹雳一声暴动”。“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而实现“耕者有其田”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之策。毛泽东把中国革命归结为石破天惊的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面对强敌,毛泽东气定神闲:“我自岿然不动”。他运筹帷幄、用兵如神:“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横扫千军如卷席”“百万雄师过大江”。即便在和平时期,毛泽东依然热衷于挑战自然,到“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北戴河搏击海潮,到“风吹浪打”的万里长江迎风斗浪。“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是凶神恶煞,虽远必诛。“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受到“左”倾路线的一再打击,饱经坎坷。他极力压制内心郁闷,高扬“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迈激情,舒展“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豁达胸襟,讴歌“今朝更好看”“风景这边独好”的锦绣河山,生动展示了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伟人风范。
三是斗争精神具有显著特征。毛泽东的斗争精神,也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鲜明特征。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省内游学期间,到安化劝学所拜访所长夏默庵。性格孤傲的老先生出了个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从容应答:“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下联立意高远,弄得老学究羞愧难当。“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而其兵法思想的精髓是“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一旦觉醒并投身革命,必将成为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诠释了人民战争所向披靡的根本原因。敢于斗争不是盲目斗争,更不是草率行事,而是建立在科学判断、慎重分析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善于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审时度势,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制订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方法,做到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因而总能成竹在胸、胜券在握。“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一个“直”字尽显了毛泽东战斗意志的执着与坚定。
(三)中国共产党人饱满的民族精神
毛泽东诗词是一个时代的笔记,一部辉煌的战史,一个国家民族命运的写照,毛泽东诗词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毛泽东诗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我们的“民族魂”。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精神支柱作用,就是因为它的“史诗性”。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代人,在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上活得无比潇洒、无比灿烂、无比风采、无比震撼,也无比具有个性。面对着炽热的生活和波涛汹涌的历史浪潮,毛泽东既诗情画意又雍容大度地成为人民革命、人民战争、人民建设事业辉煌进程的歌者,成为革命和历史辩证法的诗意裁判家,成为对国家、民族、历史、人生总体观照的艺术巨匠。因此,他的诗词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高高飘扬的旗帜。毛泽东诗词给新时代下的中华传统文化指了一条新路:发出新时代心声,体现新时代要求,写出新的人物,展现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思想境界。这些显示了新时代下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这也是新时代下中国精神的表现的一个维度。”毛泽东诗词是“兴国之魂”,更是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四)中国共产党人鲜活的中国故事
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早期诗词中,最著名的一句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里面的一句诗。这首词写于1925年的秋天。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身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参加上海执行部的工作。但是,以叶楚伧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多次发生斗争。1924年12月,积劳成疾的毛泽东在国民党右派的排挤下,被迫回湖南老家养病。在韶山,毛泽东一边养病,一边组织成立中共韶山支部,发动农民进行平粜谷米的斗争。韶山的地主把毛泽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199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