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18篇)
目 录
湖州市国资委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奋力交出国资国企主题教育高分答卷 1
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以“千万工程”为龙头推进乡村振兴走前列 3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以《看见》探索媒体监督更高境界 6
湖州市文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进一步打响湖州历史名人品牌对策研究 8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 11
中共重庆市委:
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 17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24
中共北京市委:
扎实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30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护航国家粮食安全 37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42
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以主题教育成效推动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 48
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守好用好资源家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51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为推动党中央
决策部署在内蒙古全面落地见效凝心聚力 53
伊犁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
打造新时代“四优”模范机关 奋力推进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59 15.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
牢记殷殷嘱托强化使命担当坚决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核心职责 62
16.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深刻把握六方面重大关系的实践要求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65 17.伊犁州法院党组:坚持“四个走在前列”淬炼“四个过硬” 纵深推进
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73
18.灵山县行政审批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政审批制度改革助推构建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新模式的思考 75
奋力交出国资国企主题教育高分答卷
湖州市国资委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这段时间以来,全市国资国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与扎实推进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联系起来,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奋力交出国资国企主题教育高分答卷。
在服务战略大局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市属国有企业作为推动湖州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要围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个“一号工程”、“六个新湖州”建设等重大战略,真正成为壮大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着眼提升城市能级,加快推进长东片区CBD、城市有机更新、湖杭高速公路、沪苏湖高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聚力抓好西塞“科学谷”、湖州科创园、中小微产业园等平台建设运营,让城市更具韧性、更有品质。始终专注服务民生,优化能源、供水、供气、公交、智慧停车、健康养老和应急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有效供给,着力彰显“国企温度”。
在优化布局结构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聚焦国企不同功能定位,深入推进国企集团之间与集团内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企资产资源向主业集中,有效扩大规模效益。着力构建现代国资产业格局,聚焦市“4210”产业体系和八大新兴产业链,通过项目合作、基金投资和并购重组等形式,推动国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全面布局人工智能、绿色建材、新能源、物联网、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坚持多渠道盘活存量资产,“一企一策”加大低效无效资产清理退出,实现闲置资产调剂优化和盘活利用。
在深化国企改革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深化改革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一招。要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全面谋划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攻坚深化提升行动,促进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始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健全国企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厘清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等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抓好外部董事制度建设、监事会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工作。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统筹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经理层成
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稳妥推行竞争类企业经营班子市场化选聘,逐步扩大中长期激励试点范围,构建起个人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效机制。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好国企上市工作,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差异化管控评价机制。
在监管效能提升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要坚持“三统一、三结合”, 把全面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监管职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职责三者统一起来,推动管资本与管党建相结合、履行出资人职责与履行国资监管职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出资人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优势,切实提升国资监管效能。树立问题导向,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加强国企采购、投资、资产交易、考核薪酬等领域监督管理,重点关注投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债务风险、法律风险、安全稳定风险等,加大制度供给、专项检查和问题整改“回头看”,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在党建引领提质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要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宣贯,落实落细“第一议题”制度,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筑牢思想政治根基。加强党建责任落实,健全以“七张问题清单”为牵引的党建统领机制,完善市属企业各级子企业“同时述”“同时考”“捆绑用”机制。夯实国企基层党建,推进“全企一体、双融共促”工程建设,持续抓好混改企业和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建工作。深化清廉国企建设全域推进、全线共进,落实清廉国企建设“5+N+1”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基层政治生态分析报告机制,常态化开展清廉警示教育、谈心谈话活动。
以“千万工程”为龙头推进乡村振兴走前列
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年来,湖州市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湖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走出了“百村未来、千村共富、全域和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获得全省唯一的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国务院督查激励,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特别指引,激励湖州勇当绿色低碳发展探路者,持续推动“诞生地”向“示范地”蝶变。从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省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再到去年12月9日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组织认定为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我们日日做功、久久为功,在绿色发展上持续发力,加速打造美丽中国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
首次“千万工程”现场会的宏伟开篇,引领湖州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 不断深化迭代“千万工程”,形成了一批制度和实践成果。在深化“千万工程” 道路上,坚持守正创新,2015年主导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2019 年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美丽乡村建设法规《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 2020年、2022年先后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全覆盖、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全覆盖。
“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部署,指引湖州农业持续自我革命,实现农业现代化评价“六连冠”,一以贯之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强市建设。20年来,我们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连续6年全省第一。坚持做好“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创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新陆基养鱼、园林土鸡等新产业模式。
市校共建的前瞻擘画,厚植了湖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先发优势, 农业科技和装备的核心驱动持续加速,塑强了农业综合竞争力。2006年,湖州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17年来,双方共实施四轮“1381”行动计划,在全国首创“1+1+N”产学研农技推广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地市级农民学院。在全省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以来,2021 年我市农机化综合评价位全省第一;2022年整市获全省农业“双强”行动“赛马”激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伟力,推动湖州不断以“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打造“一二三产纵向融合,农文旅横向打通”的乡村经营湖州样板。2004年7月26日,***同志在湖州召开的全省首次“千万工程”现场会上强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做为一项“生态工程”,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使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了绿色生态富民家园。20年来,湖州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一体规划、多元统筹、组团发展美丽乡村, 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落户湖州,打造了德清“洋家乐”、长兴“上海村”、安吉“亲子游”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第一市。
逆城市化的科学研判,指引湖州持续打响“乡村创业首选地”品牌,走出了“数字游民公社”等为代表的优业态、提能级乡村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从建设乡创人才孵化中心到搭建“数字游民公社”,从大力实施“千个团队、万名创客”培育工程到“全球合伙人”计划,我们不断释放生态、区位、特色产业等优势,打造“大余村”“大仙潭”等一批乡村创业和生活新模式,持续打响了“乡村创业首选地”品牌。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引领湖州以“强村富民”为引擎,扎实推进全省唯一的全市域“缩小城乡差距”共富试点,打造了共同富裕绿色样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年来,我们聚焦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样本,扎实推进全市域“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等5大省级试点,2022年实现8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85%以上。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殷殷嘱托,引领湖州儿女大力弘扬先富帮后富精神,演绎富民产业新故事,全力推动“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2003年4 月9日,***同志到安吉县黄杜村考察,给予安吉白茶“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高度评价。20年来,我们始终遵循***总书记的嘱托,全市茶叶总产值、亩产值连续8年位列全省第一。扎实做好东西部对口协作,向西部三省五县捐赠茶苗3525万株,带动2064户6661人脱贫。
“余村经验”的重要批示,推动湖州不断深化乡村治理的价值内涵,创新数字乡村建设与治理,持续提升“数治融合”的乡村发展新动能。***总书记于2018年对乡村治理“余村经验”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提炼余村经验之价值”。湖州市创新发展了余村“八个村”治理经验,并延伸探索镇域治理“织里经验”,平安建设在全省实现“十六连冠”。今年3月,德清县牵头起草
的《数字乡村建设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发布实施,成为国内首个在数字乡村建设与治理方面的省级指导性地方标准。
统筹城乡“龙头工程”的战略定位,指导着湖州不断创新深化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塑造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均衡发展新优势。早在“千万工程”孕育之时,***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把“千万工程”定位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全力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有机融合,基本公共服务评价实现全省“三连冠”。创新推进“共富班车”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提升,服务覆盖民生领域重点人群超6000万人次, 累计获得群众点赞230万人次。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1:1,成为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地区之一。
以《看见》探索媒体监督更高境界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近年来,市新闻传媒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中宣部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契机,聚力市委“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创新舆论引导路数打法,做强《看见》全媒体监督品牌,有力助推主题实践走深走实。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是市委紧紧围绕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奋力开辟“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新境界,加快推动浙北再崛起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优势,市新闻传媒中心从2022年6月24日正式推出全媒体监督栏目《看见》。
《看见》栏目是全市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市委主要领导对办好《看见》栏目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并要求“坚持创新制胜、变革重塑、唯实惟先,把《看见》栏目打造成为湖州治理有生力量和媒体监督全新品牌”。
《看见》栏目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推进工作的“巧抓手”和检验作风的“经验交流”,最终目的是推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落实。干好这项工作,责任重大,必须按照市委的指示要求,把《看见》栏目做深做实,通过《看见》栏目解读出湖州干部的实干作风,让媒体监督成为湖州社会治理的一种有生力量,让《看见》栏目成为市新闻传媒中心的一个全新品牌。
《看见》栏目承载了市委的信任和重托,市新闻传媒中心抽调13名年轻骨干组建《看见》栏目专班,配备了一支10多人的保障团队。一年时间,公开播出241期,其中舆论监督129期、典型报道112期,报送内参8期,推出“关注桥下的风景”“安全生产要时时放心不下”等10多个主题,全网总阅读量超2.6亿, 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19次,两件作品获2022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栏目这一年的成长离不开市委的关心支持,也得益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的核心打法。
“闭环”。闭环运转是栏目生命力所在。市新闻传媒中心确立了“线索收集+督促整改+考核问效”的闭环式监督运行机制,采用《看见·现场+行动+追踪》的“1+1+1”深化递进模式,围绕报道曝光的问题,形成更加清晰的“发现、整改、追踪”闭环流程。群众对所有曝光问题整治情况的平均满意率在90%以上,
有效地让媒体报道的“小闭环”融入到主题实践的“大闭环”。
“迭代”。迭代升级是栏目创造力所在。一年来,《看见》栏目经历了3次迭代。第一次是成立之初,用两个月时间解决了线索收集问题,实现从“无米下锅”向“选米下锅”迭代。第二次是2022年8月24日后,通过市委书记陈浩亲 自到一线收看节目,推动废弃线杆全域整治,实现从“一地曝光”向“全域整改”迭代。第三次是2023年3月以来,以推进桥下空间整治为契机,推动部门在 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发现问题、避免问题,进一步盘活城市空间,激发城市活力,实现从“问题整改”向“思维重塑”迭代。
“有感”。群众有感是栏目凝聚力所在。如何更好消除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与百姓感知的落差、温差和时差,一直是困扰栏目组的瓶颈问题。为此,市新闻传媒中心优化了“看见”应用场景,设置爆料、评议等多个版块,让341多万湖州人来点题、评论,累计有7500多万人次参与互动,评论留言超30万条。成立《看见》市民观察团,网上报名超千人,遴选了近百名市民代表参与多次“看见行”活动。湖州“看得见的变化”释放出最大凝聚力,百姓评议的高满意度和“《看见》有追剧的感觉,刷新了对湖州的认知”“政府赢得民心,民众收获满意,妥妥双赢”等网友留言,充分诠释了“最有力量的故事,是天下人讲的故事”。
“出圈”。出圈传播是栏目影响力所在。《看见》不仅仅是一档栏目,更是一座城市的营销。从栏目开办之初外界认为我们“办不了、办不好、办不长” 的质疑,到栏目频频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浙江日报》、《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的深度关注,吸引全国200多家省、市级媒体前来考察学习, 再到被新华社《中国的民主》栏目作为典型案例推介,外界不断强化“湖州, 因看见而美丽”。
《看见》栏目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蝶变、干部作风的转变和传媒自身的蜕变, 我们的干部员工以加入《看见》团队为荣;我们以媒体监督引领传统内容升维, 提升了市级媒体融合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业内反响强烈;我们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和认可,实干争先奔跑者奖、担当作为好干部、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纷至沓来,我们深切体会到,市委造就了《看见》,《看见》成就了传媒。
进一步打响湖州历史名人品牌对策研究
湖州市文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大力发掘历史名人丰富多元的现代价值,全面打造历史名人品牌,对于推动地方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文联聚焦如何充分发掘和发扬本土历史名人文化价值,做强历史名人品牌,提升名人效应,全面助推人文新湖州建设开展了研究。
一、湖州历史名人品牌打造的具体实践
梳理归类,初步理清湖州历史名人脉络。经梳理,自汉代到清朝,湖州留名正史者有285人之多。以书画出名的有赵孟頫、吴昌硕、王蒙等,以诗文著称的有孟郊、皎然、钱起、沈尹默等。此外还有小说戏曲家凌濛初、臧懋循,茶
学家陆羽,经学家胡渭、俞樾,藏书家陆心源等。在政界、商界、科技界也涌现了很多风云人物。
设立奖项,增强历史名人光环效应。近年来,市文联作为主办单位或承办
单位,组织了以湖州历史名人冠名的各类奖项的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等工作。如徐迟报告文学奖、“赵孟頫杯”全国书法篆刻展、“浙里昌硕”首届书法作品展、“沈尹默奖”湖州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大赛、“管道昇奖”湖州市女子书
法篆刻展、德清县文学艺术“孟郊奖”、长兴县文学艺术“臧懋循奖”等。 举办活动,充分发挥历史名人赛事节庆影响。湖笔文化节已举办11届,本
届组织开展了“松雪归来——赵孟頫书法碑拓全国巡回展”“赵孟頫艺术人
生·湖笔与中国书画艺术”专题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反响热烈。为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以活动周形式举行了座谈研讨、名家采风、朗诵鉴赏、专题讲座等主题活动,吸引全国名家齐聚湖州。孟郊游子文化节至今举办12届,已成为能够辐射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乡愁盛宴。
二、打响湖州历史名人品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湖州历史名人资源一直未得到深度研究开发。一是深入挖掘历史名人资源不够。长期以来,湖州对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应用性开发不够重视,深入挖掘本
人及其作品当代价值元素比较少,迎合现代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创新挖掘则更少。
二是没有建立完整的历史名人品牌识别系统。缺少从全市层面整合名人资源,
彰显文化核心价值的形象识别系统。三是历史名人的矩阵效应还未形成。目前除了赵孟頫、吴昌硕、陆羽、孟郊、沈尹默等少数名人受到重点研究和开发外, 其他历史名人颇受冷落。
湖州历史名人品牌运作没有形成长期集群效应。一是各区县缺乏全市“一盘棋”思想。区县历史名人资源也非常丰富,比如德清有赵孟頫,安吉有吴昌硕,长兴有臧懋循,南浔有徐迟,吴兴有沈尹默,但在开发上缺乏长远规划。二是历史名人节庆和奖项活动未能持久开展。比如,“赵孟頫奖”全国书画大赛只举办了两届,安吉县吴昌硕国际艺术奖只举办了一届,无法形成持久影响
力。三是湖州历史名人资源立体化开发利用欠缺。没有对重要历史名人进行整体包装,全方位开发现代价值,形成品牌效应。
湖州历史名人资源开发与文旅产业发展结合度不高。一是与历史名人品牌有关的“拳头”产品没有出现。未形成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化产业形态,如具有市场价值的影视艺术、舞台艺术精品很少。二是以历史名人为目的地的旅游新业态没有真正形成。未形成一批历史名人旅游的黄金路线,缺少可感知可互动的文旅产品,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未形成集群效应。
三、打响湖州历史名人品牌对策建议
坚持突出重点,全面实施“8+N”历史名人品牌化战略。一是实施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工程。重点研究赵孟頫、吴昌硕、陆羽、胡瑗、孟郊、沈家本、徐迟、
沈尹默8位历史名人,通过2—3年呈现“三个一”成果,即为每位名人撰写一部文学传记、举办一次名人高端论坛、推出一批最新学术成果。二是打造名人系
列重大艺术奖项。精心打造赵孟頫艺术大奖、吴昌硕全国艺术大展、沈尹默全
国青少年书法奖等,让其真正产生全国影响力。三是举办以名人命名的重大主题文化活动。持续办好湖笔文化节、陆羽茶文化节、孟郊游子文化节、“湖学” 学术论坛、沈家本法学思想学术论坛等,打好组合拳。
坚持品牌导向,努力促成历史名人价值提炼与主题符号深度化融合。一是传承弘扬湖州山水清远的人文情怀。从湖州作为“书画圣地”的文脉出发,进一步探求和突出“山水清远”对当代湖州文化的熏陶,写好“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下半部”。二是传承发扬湖州人崇文重教的优良风尚。重振湖州自古以来办学重才、崇文尚教的文化教育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尊重文化的浓厚氛围。三是传承弘扬“湖商”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务实创新、义利并重、实业报国”的新湖商精神,把建设“六个新湖州”作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坚持系统开发,全力推动历史名人资源市场化转换。一是打造历史名人城
市文化地标。制定古城保护利用总体城市规划,推进城区历史文脉挖掘梳理、物化呈现、活化利用,重点打造“赵孟頫故里”“飞英胜境”“安定书院”等文化地标,整合优化衣裳街、小西街、状元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二是盘活历史
名人文化产业形态。注重联动挖掘人文资源和名人文化内涵。如连片打造莲花庄、赵孟頫墓、赵孟頫艺术中心、赵孟頫纪念馆;丰富沈家本纪念馆展陈资源, 修缮沈家本墓、用好沈家本历史文化园;建成“沈尹默纪念馆”中国散文诗图
书馆;修缮胡瑗墓、新建胡瑗纪念馆、打造口袋纪念公园;将徐迟纪念馆与中国报告文学馆融为一体;整合提升陆羽纪念馆、孟郊纪念馆。三是培育历史名人文化旅游产业群落。结合区域发展特色,通过“名人+名景+名文化+名产”模式,开发时尚衍生品,培育和完善名人文化旅游产业群落。
坚持与时俱进,大力强化历史名人节事传播和网络化拓展。一是举办节事活动提高名人品牌认知度。规划建设名人文化创意园,举办相关节事与庆典活动,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历史名人文化品牌的认知度。二是打造更多原创式沉浸式作品提升名人品牌美誉度。策划原创实景演出,生动展示湖州地脉、文脉和商脉。延伸开发以历史名人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影视、演艺、餐饮等系列品牌,以匠心创作开发潜在市场。三是借力全媒体宣传矩阵扩大名人品牌知名度。学习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打造“云游湖州”数字化历史文化场景。用好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网络媒介,聚焦圈层、打造爆品,扩大地域、内容、人群宣传覆盖面。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部署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高到战略层面。今年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总书记就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要在全面总结十年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勇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完善开放制度体系,已经走过十年历程,取得系列重要成果。新征程上,上海自贸试验区必须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更好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上海自贸试验区承担着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的光荣使命
设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应对国际经贸规则变化和挑战的主动选择。***总书记要求自贸试验区“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强调“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做点压力测试”。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坚守“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高地,不是优惠政策洼地;是苗圃,不是盆景”的定位,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推出了一大批基础性、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形成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有力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制度型开放的先行者、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作用,有力践行了试验育种、示范引领的使命任务。
发挥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发布全国首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动构建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率先把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向金融服务、跨境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领域拓展。创新体现国际水平的贸易便
利化监管模式,首创一线“先进区、后报关”、区间“自行运输”、二线“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新模式,建成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出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十检十放”分类监管等举措。创设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贸账户系统,率先开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开展“先照后证”、“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改革,施行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创新承诺制注销、强制除名和强制注销。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源自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的有145项,占比48%。
打造开放发展的生动样板。先后在汽车整车制造、金融服务、医疗服务、增值电信、检测认证等60个开放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在融资租赁、工程设计等领域形成较明显的外资集聚。设立黄金国际板、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再保险国际板,推出原油期货、20号胶、低硫燃料油、国际铜等国际化期货期权品种。建立离岸转手买卖先行示范区及产业服务中心,建设全国首个综合运用境内外数据辅助银行开展贸易真实性审核的“离岸通”平台,促进离岸贸易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超过8.4万家,累计新设外资项目超过1.4万个,累计新增外资注册资本1863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
推动重大战略的功能叠加。建立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五个中心”建设相结合的开放创新模式,实施全球营运商计划, 完善丰富多样的金融机构体系,培育壮大高端航运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推动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强化“五个中心”核心功能。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开设上海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服务平台“一带一路”专区,助力企业投资“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助力中国产品和中国标准“走出去”。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牵头成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助推242家长三角企业到科创板上市,推进长三角市场监管领域合作。
我国已经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战略定力,越要通过主动扩大开放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拉紧全球利益纽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新征程上,自贸试验区依然肩负着重大使命,尤其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
开展风险压力测试。我们要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扩大更高水平开放,在制度创新上力争新突破, 在促进开放上争取新拓展,在谋划发展上实现新提高;对外做好窗口示范,在我国推进加入CPTPP和DEP***过程中承担起先行一步、率先测试的任务,以主动开放的作为向世界亮明我国履行开放承诺的鲜明态度;对内勇当先锋引领,坚定不移挺进改革深水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扩大高水平开放破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探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
二、在新起点上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关键词是提升,抓手是规则对接,重点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目的是牵引国内相关领域改革。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加快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加强组织实施,确保细化落地。在此基础上,对标开放水平和市场水平较高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家,系统对接CPTPP、DEP***等国际经贸协定,针对符合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规则条款,做到“可试尽试”。
实施更大力度的先行先试。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开放程度要求高、上海具有较好基础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积极探索构建跨境数据管理新模式。数据跨境流动是进一步深化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上海自贸试验区具有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要细化制定数据分类、评估、管理的规范与标准,为国家探索数据出境事前评估、事中存证、事后监管的安全合规机制。主动对接“边境后”规则。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有很多是“边境后”规则,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是一致的。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在完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适用范围、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效率、提高国有企业信息透明度等方面用劲使力,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自贸试验区,就是要通过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吸引更多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全
球资源要素,推动上海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着力提高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实施原产地规则,开展国际贸易相关单证、港口物流等数据共享交换,提升货物通关效率。重点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兴贸易业态,聚焦再制造原材料、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生物医药特殊物品等特定货物,优化进出口管理,以小切口带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整体提升。积极引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逐步放宽和取消与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模式相关的限制性措施,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政策, 促进境外专业人才执业便利。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 为制定全国自贸试验区和全国范围内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提供经验。深化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加大电信、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完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实施更有特色的差异探索。上海自贸试验区地处上海“五个中心”核心区, 立足优势、错位发展、开展差异化探索是应有之义。助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支持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走出去,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设开放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率先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施路径,便利诚信合规企业的跨境资金收付,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创新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扩大境外人民币境内投资金融产品范围。助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全球营运商计划,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积极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推进建设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探索发展离岸商务。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动江海陆空铁紧密衔接,探索创新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国际中转集拼,提升航运服务业能级,推动浦东国际机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扩大航权安排,进一步放宽空域管制,扩大空域资源供给。助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有利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监管创新试点,增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能力,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试点,创新吸引集聚海内外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
实现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各类企业比较集中,产业结构比较齐全,经济形态比较丰富,价值创造能力较强,建设成效最终要用发展成果来检验。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创新生态化,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
大先导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的能级,全力抢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四条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
三、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工作质量
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必须加强领导、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构建工作闭环,确保取得实效。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自贸试验区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使改革开放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必须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胆探索,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
加强国际规则的对标对接。***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首先要对接国际规则,熟悉、掌握、运用国际通行规则,从历史演变和底层逻辑的角度吃透国际规则的内在机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增强对接运用的自觉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见预判新技术条件下规则可能发生的变化,把握哪些规则会变、哪些规则不会变,增强对接运用的适应性。
注重各项改革的系统集成。***总书记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来谋划设计改革,以“办成一件事”、“做强一个产业”为导向,实施集成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系统性地解决企业群众的痛点堵点,放大改革综合效应。要主动加强上下联动,承接落实好中央和国家部门授权,把多个条线的改革在自贸试验区集成起来,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方案设计,加强各项措施的协同耦合。
加大改革创新的法治保障。***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
有据。”党中央明确要求建立完善与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作变通规定;浦东新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浦东新区政府可对暂无法律、法规或者明确规定的领域先行制定相关管理措施。这些都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既要大胆、主动地变通和创制,破旧立新引领改革突破,也要通过立法把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增强改革的权威性和穿透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企业市民办事便利度。图为2023年10月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办事人员运用“智能帮办”系统。
守牢风险防范的安全底线。***总书记强调,“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自贸试验区既要进行改革开放试验,又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要始终把强化风险防范摆在突出位置,将风险管理贯穿制度创新全过程,设计改革时加强风险研判,推进改革时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及时做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快构建与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全面深化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增强监管体系的联动性和跨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推动传统监管向数字监管、风险监管、信用监管转变,实现风险的精准监测和全面防范。
促进改革成果的复制推广。***总书记强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抓改革、搞创新,要始终把可复制、可推广作为重要原则,以“苗圃变森林”的思路来推进工作。形成具有首创性、引领性的“001” 号案例后,还要继续努力,加快把“白名单”变成标准管理,把“正面清单” 变成“负面清单”,把点上个案突破变成面上制度安排,创造丰富的企业案例, 形成在更大范围广泛适用的做法和经验,为复制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
中共重庆市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对重庆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重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实现“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做好重庆工作提供了政治指引、根本遵循、动力之源。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重庆市委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谋划推进各项工作,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
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充分发挥重庆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体制优势,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这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重庆引领带动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必须扛起的重大使命任务。我们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聚焦打造“两中心两高地”战略定位,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扎实推进提升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等“十大行动”,打造带动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坚持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加强市级统筹,促进政府、企业、社会联动,构建市区县贯通、部门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形成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同向发力良好态势。构建完善“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紧扣成渝“一体化”强化极核引领, 优化功能布局,全面加强战略对接、功能链接,促进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协同互动,增强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高标准建设一批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区,唱响新时代西部地区“双城记”。推进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强化产业集聚联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现代化城市群协同发展样板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增长极。
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牵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作出明确部署,为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带来全新机遇。我们发挥重庆作为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作用,一体打造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更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东盟、融入全球,全面提升内陆省份开发开放水平。扩容提质开放通道,加快建设南向开放新枢纽, 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等高效联动,推动中新、中老、中缅三个方向通道建设,增强对东盟和南亚地区辐射能力。提档升级开放平台, 深入实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持续深化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领域合作,推动两江新区、重庆自贸试验区等一批开放平台全方位提升。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探索数字贸易,创新陆上贸易规则,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壮大开放型经济经营主体,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明确要求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重庆是制造业重镇, 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良好。我们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构建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为牵引的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深入实施“智融惠畅”工程,构建完善金融机构组织、金融市场、现代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内陆开放金融、金融生态体系;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消费创新引领地、特色消费目的地、消费环境标杆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加强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做强农业经营主体和品牌,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
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全面实施科技创
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系统重塑市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优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聚力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科创高地,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重要战略领域,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培育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深入实施战略科技力量提质强能行动,提升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能级,完善具有重庆特色的实验室体系,推动构建全域创新格局。全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全球顶尖人才引进“渝跃行动”,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以数字重庆引领撬动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出明确部署。数字化是通向现代化的“船”和“桥”,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我们坚持以数字化引领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勇当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探路先锋。加快推进数字重庆建设,以数智化全面提升党政机关整体智治能力、高质量发展能力、服务美好生活能力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打造引领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市域范例。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抓实国资国企、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亩均论英雄等重大改革,推动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改革成果。总结提炼最佳改革实践,积极探索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加强典型案例复制推广。
加快推动美丽重庆建设。***总书记明确要求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和三峡库区,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我们有效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高水平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高质效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保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提升城乡风貌整体大美,建设山地特色生态之城, 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创建巴渝和美乡村,传承弘扬巴山渝水生态文化,推动自然之美、城乡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生活之美整体跃升。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
二、坚持惠民富民安民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我们要扎实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精准做好监测帮扶和倾斜支持,健全“线上监测+线下走访”动态监测机制,迭代升级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更加精准有效帮扶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持续加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产,长期培育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拓宽脱贫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深化拓展协作帮扶效能,发展壮大鲁渝协作特色产业园区,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不断拓展协作帮扶广度深度。
深入实施惠民暖心优服行动。党的二十大要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我们要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研究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千方百计促增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促进低收入群众稳定增收。千方百计稳就业,推进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脱贫群众、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支持经营主体稳岗拓岗,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发展,让更多群众实现就业。千方百计优服务,建立常态化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扎实解决教育、医疗、社保、养老、育幼、住房等民生难题,数字赋能推出一批“一件事”便民服务,让“惠民有感”落地落实。
统筹推进山区库区现代化。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点难点在三峡库区。我们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一县一策”推动三峡库区强县富民,实施“四千行动”(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加快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支持三峡库区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县域富民产业通过“强
村”带动“富民”。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试点开展农业“标准地”、“强村公司”、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等改革,探索绿色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加快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村企联合”、“村村联合”、跨县域“飞地”等新模式和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增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能力。
一体推进法治重庆平安重庆建设。党的二十大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系统部署。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法治保护;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卫。我们要把平安重庆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扎实推进法治重庆建设,加快打造平安中国建设西部先行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化数智赋能法治化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让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部署开展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扎实抓好森林防火和防汛救灾工作,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快打造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健全抓党建带全局工作体系,全面提高党的领导力组织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健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政治铸魂体系。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我们必须坚决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体系化学习、模块化梳理、系统性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健全***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细化量化各项任务,配套建立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完善“回头看”等机制,确保一项一项、一件一件落实到位。持续修复净化政治生态,建立完善清廉重庆建设体系,营造干事创业、唯实争先、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必须推动管党治党全面系统布局、协同高效推进,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事业发展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机制,构建纵横双向协同高效的党的领导工作体系,完善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有效机制,加强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工作统筹,使党的领导直达基层。加强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紧扣中央宏观政策落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完善党对重大经济工作、重大改革工作、重大民生工作、重大风险防控工作的领导机制,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创新党建统领工作体系,建立党建、经济、平安、改革、创新、生态、文化、民生“八张报表”,建立巡视、审计、督查、生态环保督察、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群众信访、平安稳定“八张问题清单”, 健全班子运行评估和群众口碑评价、争先创优“赛马”比拼等机制,激发各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岩精神”,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牢固树立以实干实绩选人用人鲜明导向,严格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深入实施“一把手”选任储备、领导班子结构优化、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干部担当作为正向激励等计划,推动干部队伍系统性提升。突出大抓基层强基固本,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实施“党建扎桩·治理结网”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基层智治体系, 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快提升干部适应引领现代化能力,加强各级“一把手”培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数字化思维和专业化能力,增强斗争精神、改革胆识和创造性张力,让他们真正成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市域实践,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带动良好社风民风。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政治监督,筑牢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切实做到党性党风**一起抓。持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紧盯工程建设、金融、国企、政法等重点领域,深化“以案四说”(以
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拓展一体推进“三不腐” 治理效能。夯实清廉重庆建设基础,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抓好清廉单元试点示范,形成一批最佳清廉实践案例,构建高水平亲清政商关系。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
2023年6月30日,***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四个方面深刻阐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集中反映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定自信和高度自觉,必将指引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路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遵循的重要要求,使我们进一步明晰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理论创新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取得的一条宝贵经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使党掌握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真理力量。回顾百年历史,我们党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持续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领导和推动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历程深刻启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越坚定自觉,理论创新成果就越丰硕,党的理论就越能够展现出巨大的实践伟力。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是确保党的指导思想永葆生机活力的内在要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根据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成为常青的理论,持续发挥科学指引作用。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通过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不断在理论创新上迈出新的更大步伐,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让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是指引我们党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宏伟目标任务的客观需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完成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都更加需要强化理论创新的自信与自觉。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破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啃下重点领域改革硬骨头的迫切需要;是防范前进道路上各种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使党在新形势下更好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的应有之义;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继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现实需要。
二、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理论创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系统深入阐述,使我们党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领会“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这个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越是向纵深推进,越是向新的领域拓展,越是面向全世界全人类,就越要坚守大本大源、坚持守正创新,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我们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必须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总书记鲜明提出“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强大定力。
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坚守“魂脉”,要求
我们的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找到完善和发展理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坚守“根脉”,就要更加自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重要思想资源,致力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丰厚滋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守“魂脉”和“根脉”,不仅是我们推进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的核心要素,还是“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底气所在。
深刻领会“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这个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我们不能要求前人在其科学理论中对后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所有具体问题都提供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总书记指出:“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 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这一重要论述既深刻揭示了理论与时代、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系, 也指明了理论创新的重心所在、使命所向。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理论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天我们所面临时代课题的复杂程度,解决各方面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我们必须把科学解答时代课题作为理论发展的重要生长点,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找准对策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实现中国之治、提炼中国之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需求,强化实践指引,才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深刻领会“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这个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不断完善,概括形成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总结提炼和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更好地从整体上、纵深上把握这一科学思想打下了坚实根基。***总书记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这一重要论述, 既深刻揭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明确了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工作的重点任务。
体系化重在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有机性,学理化重在强调理论的原理性、科学性、真理性。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的深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持续发展、不断丰富、更加完善。要更加自觉加强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建构,把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不仅要关注这一科学思想在基本内容上的增量,也要关注它在视角视野上的新拓展,还要关注它在基本原理上的新创见,不断深化对这一科学思想的逻辑架构、内在联系、源流发展等方面的认识把握,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这不仅是理论创新本身的重要任务, 也是研究阐释工作的重要责任。
深刻领会“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这个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正是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党十分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升华理性认识、提炼理论成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总书记强调“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要求“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也要走好群众路线”,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立场,阐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党的历史充分证明,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时候都要紧紧依靠人民来创造历史伟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更加蓬勃的新气象。***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身
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这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实践创新的历史主体。要坚持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将理论创新的源头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火热实践之中,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创新的灵感,让理论创新的活水充分涌流。坚持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发现并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回答好、解决好人民关心期待、急难愁盼中的突出问题,寻找真问题、做出大学问。
三、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理论创新
把握好精髓主旨。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篇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入理解***总书记对为什么要推进理论创新、怎样推进理论创新作出的科学解答。要把学习这篇重要讲话与系统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完整准确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从“两个大局”出发,紧密联系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生动实践,深刻把握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使之转化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强大动能。
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方面重要要求,与“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互融相通,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根本遵循。贯彻好这四个方面重要要求,要注重同“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一体认识、一体落实。在深入把握“两个结合”中,增强对魂脉根脉的深刻认识和对时代新课题的敏锐感知;在深入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中,更加自觉以坚持人民至上汲取群众不竭智慧,以坚持自信自立增强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以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和引领时代,以坚持问题导向解答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以坚持系统观念把握科学思想体系,以坚持胸怀天下进一步打开理论创新的整体视野格局,努力做到对***总书记关于党的理论创新重要论述的整体把握、贯通运用。
更加自觉主动研究宣传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踏上新时代新征程,理论工作者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党校(行政学院)必须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努力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生力军。要讲全讲准、讲深讲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阐释解读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学术优势、话语优势,从问题导向、理论贡献、实践价值、世界意义等维度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的研究阐释,推动这一科学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走向深入;要把建设好理论智库作为重要主攻方向,通过深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切实提高为党献策的理论含量,努力为党的理论创新提出更具建设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向前发展,就越需要我们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为根本指引,进一步增强推进理论创新的自信与执着,以更加充分的理论准备、更富创造性的理论智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积极担当使命、迎接挑战,奋力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扎实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2023年9月14日至15日,由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
2023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鲜明宣示中国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同全球各地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政策主张,对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提出明确要求。本次论坛以“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邀请4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中外嘉宾参加、安排50多场嘉宾演讲和圆桌对话、设计4条观摩路线、促成52个项目签约、发布多项重大成果;举办“文化之光北京之约” 文艺晚会、“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等文化活动, 为群众奉献了一场浸润心灵、欢乐祥和的文化盛宴,全面生动展示了北京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出的丰硕成果。
北京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的“双奥之城”,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又洋溢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首都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上,北京的文化功能更加突出,优势日益彰显。北京将以***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对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精神为指引,自觉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首都新的文化使命,始终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9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