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有方下一句,管教有方是成语吗

管教有方下一句,管教有方是成语吗

这几天想起两件旧事,很感慨,稍微归纳一下。

去年春节有家亲戚来吃饭,一家三口。

一年一会,寒暄中自然要聊到孩子的学习。他妈妈当着面抱怨,青春期的孩子太叛逆,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管的越严他成绩反而越差,有时候被他气不过干脆不管了,反倒月考成绩进步明显,天天就跟父母对着来,拿他没辙。

刚上初二就一米八多的大小伙子,在旁边全程低头玩手机,一言不发。

这种被数落的场面我也没少经历,因为这种叛逆的事情我从前确实也干过。当然,我所谓叛逆的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内心全是愧疚,出于反思旧事重提。

我高中阶段住在学校,那时候好像很流行家长在旁边租个房子陪读,大概是能照顾一下孩子生活,洗衣烧饭之类。

在一定程度上,我能理解高考除了给学生本人带来直接压力外,给身后的“家庭保障团队”也带来了焦虑,而这种焦虑往往更难以排解。就像一场球赛,场上的球员专注于对战,早已忘我,倒是场边的观众手心出汗、声嘶力竭。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局面完全失去掌控、在旁边干着急的感觉。

某天下午,我刚下课准备去食堂吃饭,有人说我妈在外面来给我送饭。我非常惊讶,见面后没说几句话,就直接拒绝了所谓的陪读方案。我记得当时我妈很生气,我也很生气,最终我自己还去了食堂。

当时我内心其实也有自己的理由:一是事前没有和我商量;二是我觉得他们从小到大对我的学习不闻不问,现在来“临时抱佛脚”,我不习惯也不需要;三是我习惯了集体生活不想特殊化。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当时可能不愿意承认:我不希望自身成绩的好坏与父母的干预挂钩,成绩好是个人努力应得的,成绩不好也不希望被数落父母付出如此之多而自己不争气

当然,最终时间让人成长。毕业之后我还是始终能想起这件事情,我跟我妈重提的时候,再次和她道了歉,她也记得很清楚,但说不怪我。

当天,同样的场景再次上演,我决定帮小伙子解解围,也给他爸妈解解惑。跟他们说了一大堆,总结起来大概是几点:

1、“大人管教者)”和“小孩(被管教者)”分别是什么心态:

黑格尔“寻求承认的斗争”确实是很多事情的原始驱动力。钱多很爽,但让别人知道/承认自己钱多则更爽,所以有人炫富;考高分很爽,但在别人以为自己考不好的时候还能考高分则更爽,所以有人卖弱。

对大人(管教者)而言,最好的恭维莫过于夸他“管教有方,孩子争气”。大人(管教者)要的结果有二个,除“孩子争气成绩好”之外,最好还得体现父母英明决断,“管教有方”。

而小孩(被管教者)的心态是:啥都别说了,夸我聪明就完事!他们想要的结果是自己的能力得到完全承认,最好是超过所有人预期,最好是在没有任何外部帮助的情况下只靠自己天降英才就能满分交卷。

大人(管教者)和小孩(被管教者)追求的目标有一半是重合的,即“孩子争气”;但另一半却相互冲突:大人(管教者)想体现自己的干预是小孩(被管教者)成功的关键,而小孩(被管教者)则努力拒绝这一点。

这个解释了现实生活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反叛斗争,当大人(管教者)过于想表现自己“管教有方”的时候,小孩(被管教者)往往直接一招“釜底抽薪”,整一出“非暴力不合作”,把“孩子争气”这点给扼杀掉。

他们知道,只要“孩子不争气”,家长的干预就是个笑话。

2、管教的“合法性”来自什么: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完全是不同的,一句话的可信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可信度。

“到月亮上去”:如果是爷爷给你讲故事,这表达是一种神话愿望;如果是小学老师上课,这表达的是一种鼓励;如果是损友不怀好意,表达的可能是一种嘲讽;但如果是美国总统埃森豪威尔对全世界说,那就是“阿波罗计划”。

“好好学习考清华北大”,所有中国人都听过这句话。可关键是,如果连说这句话的人都不信,又何况听的人呢。

“管教”有没有“合法性”有时候并不在于管教的内容是否苛刻,而是在于说话的人,在于“管教者”有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会不会被人认为是句“空话”,会不会被人当“放屁”。

我想如果是近年火爆刷屏的北大韦神来劝学,让大家认真学数学,都考150分,大部分人能听进去,因为他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的话至少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但如果是一个“天天生病”的体育老师来劝学,让大家数学都考150分,估计他自己都笑了。

3、“大人(管教者)”和“小孩(被管教者)”各自的出路是什么:

对于大人(管教者):①要想“孩子争气”,则尽一切可能激发小孩(被管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其给予尊重、给予信任。所有的干预都是围绕如何提供必要保障以发挥小孩(被管教者)潜能,尽量解除小孩(被管教者)的后顾之忧。

②要想说话好使,就得有让人心悦诚服的真本事,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我想如果是一个高考数学考150分的体育老师劝学,或许可以有韦神一样的效果,因为小孩(被管教者)会觉得你能做到我也应该做到。

对于小孩(被管教者):①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本事,大多数人并不是孔子,小孩(被管教者)最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大人(管教者)虽然具有管教的当然性,但也许并不擅长“管教”这件事情,原因很多,也许他们的角色刚转换为管教者经验不足,也许他们没有管教的天赋等等,但毕竟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和动力,最好不要单纯幼稚地抗拒合作。小孩(被管教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动与大人(管教者)沟通,讲清楚自己哪里痛、哪里痒、哪里不能摸,借到大人(管教者)的力气,完成共同的目标,与大人(管教者)共同进步。

②不因为反叛而拒绝承认自己的问题,有时候管教的话虽然听起来可笑,但问题可能出在大人(管教者)人身上,而并不是这句话。客观来说,任何人劝任何人好好学习数学考150分都是没有毛病的。因此要学会剥离个人情感,不因为讨厌老师而拒绝一门课,客观清醒地听进别人的反馈,诚实地面对自己,诚实地面对不足,踏实地自我提高。

我讲完这些,初二的小伙子似乎感觉到自己被理解,释然许多。其实对我而言,在工作这是更现实的存在。怎么做好两个角色,值得每个人思考。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9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