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
同志们:
伴随全球多极化的演变,以及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全球范围内各个主体之间的发展博弈呈现出全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使得世界上一些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和政党纷纷抵制中国的发展,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从国内环境看,中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经济发生着深刻变革,利益格局也在深度调整,矛盾和问题更深层次地显现出来,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难度更大。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变革了媒体传播方式,网络媒体展现出其重要的传播功能,在为宣传、新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对此,我党作为一切事业的领导核心,在领导人民群众奋斗和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应该保持高度警惕,以足够的斗争精神去应对。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内涵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具体内涵,既包含政治忠诚、人民立场的使命担当;又包含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豪情壮志;还有守望相助、同心合力的家国情怀。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强大的引领、凝聚和动力作用。
1.政治忠诚、人民立场的使命担当最能凝聚人心,使中华民族团结奋进。人民是我们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诞生之日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将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最高行动指南的政党,无论是革命斗争征程还是国家建设历程,我党的斗争精神始终贯彻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中。毛泽东认为,和民众之间保持紧密的关系,是我们党保持战斗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每个党员干部都需要深刻意识到,我们的任何成绩以及胜利都是通过人民群众取得的,我们需要依靠人民来进行战斗,对群众怀有无限的热爱和信任,与民众保持深入的关系。只要党和群众之间形成一个整体,那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任何敌人都将会走向失败”。***总书记不止一次地提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等观点,就是在强调既要使人民群众实质性地共享到物质层面的劳动成果,也要注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精神层面的满足。无论是中华民族独立的奋斗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史还是改革开放的成长史,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忠诚、人民立场为使命担当的斗争史。
2.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豪情壮志引领中国革命战争、国家建设的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面临着内忧外患,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到关键阶段,在赢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外部的风险、压力以及挑战也明显增加。我党需要保持绝对的专注,和人民群众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应对外部的威胁与挑战。继承代代相传的斗争精神,发挥群众的力量,使得中国的发展行稳致远。因此,我们要在思想层面做好充分准备,意识到奋斗不会停止,建设不能一劳永逸,而是需要长期振作精神。邓小平认为,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风险因素必然存在,重要的是应对的态度,即“我们要发展与建设,想要全部规避风险不现实,需要在风险之下积极解决。”邓小平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应对和化解风险,为现代化事业开辟新路,提出想要走出新的道路,必须要有闯的精神。历史和实践证明,邓小平敢于斗争、迎难而上的精神坚定了全党进一步改革的决心,实现了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也为克服现代化建设中的风险挑战提供了精神支持。
3.守望相助、同心合力的家国情怀推动着中国不同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行动。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一代代沉淀下来的崇高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与发展过程中,正是秉承着以挽救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才能带领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光明。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沉淀下来的斗争精神同样是以爱国情怀作为支撑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初心不改,引领人民群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篇章。所以,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是以爱国主义作为核心的,也正是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人才能舍弃个人利益甚至生死,义无反顾地参与到革命与建设中去。比如杨靖宇和敌人周旋多日,拼尽最后一口力气,向侵略者展示了国人压不垮的脊梁;钱学森对抗外界的种种阻挠以及干扰,在两弹研发上作出突破性成就,使得新中国站稳脚跟;钟南山疫情之下逆行而生的人间大爱,这些都是各个时代的典范。所以,家国情怀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生命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党和人民的百年斗争史,并深深印在国人的记忆之中。
二、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溯源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斗争的历史。从危难中建党、绝境中突破,到抗日战争胜利、国内革命成功,再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发展、新时代到来,这一切来之不易的成就没有哪一样不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南、立足中国国情,带领全国人民锲而不舍地奋斗出来的。
1.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经典理论溯源。第一,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并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也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那么如何“消灭现存状况”?除了改良和批判,在更多的时候,要采取斗争的手段——因为根源性、立场性的问题,没有办法通过改良主义来完成。被压迫阶级不断反抗、实行自我解放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冲击远大社会理想的过程。马克思对我们社会发展的形态、过程、逻辑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合理的制度将会被淘汰。而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建立在科学的革命纲领、脚踏实地的革命实践和积极进取的斗争精神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我们国家的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正在朝着美好生活的目标不断迈进,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性成功的佐证。第二,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思想源头。马克思认为,原始社会不复存在后,阶级斗争就一刻没有停止过。正如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换个角度来看,人类的出现与发展也可以视为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是斗争的目标和结果。不少人提及斗争的概念,都会自然而然地与阶级斗争等概念结合起来,认为这是过去的历史,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其实这是对斗争精神的错误理解,我们这里所说的斗争和阶级斗争存在根本的差异。***总书记认为,党员干部需要坚持斗争过程与实际效果的高度统一。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绝对领导位置,因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才能把握新时代斗争精神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8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