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碳达峰、碳中和与中国增长模式的转型
我们都知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其背后一定 是带有经济代价的。怎样平衡经济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 复杂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一是了解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即为什么要碳达峰、碳中和,其背后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气候变化; 二是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碳成本存在于哪些方面,我们怎样才能降低这些成本, 从而既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又不影响经济增长;三是了解中国未来怎么面向 “双碳”实现协同发展。
一、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
(一)气候变化的原因与严峻趋势
尽管人类社会对全球变暖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全球气候变化确 实是非常复杂而棘手的科学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成为发展 中国家的巨大挑战。相关数据表明,虽然近十万年来的全球气候波动总体态势 是平稳的,但是近两千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与确定。相关 研究发现,如果只考虑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是不会如此显著的,而恰恰是 在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如此明显,特别是全球变暖。同时,从 全球可持续发展评估结果来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难题, 也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面对的挑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相对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是空前的,也就导致了地球系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演化。从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包括人口、GDP、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际旅行在内的多方面数据,都呈现出增长得越来越多的趋势。这样一系列人类活动与地球系统的各个变量都是高度相关的,如二氧化碳排放、生态系统破坏等方面的变量显著增加。所以,人类活动带来的地球系统各个变量的快速变化,其直接结果就是让地球不堪重负,地球系统的运作正在脱离安全范围,如基因多样性、氮循环、磷循环等已进入高风险区,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进入不确定性区间。
然而,如果我们要找到一条平衡经济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路径, 可供的选择并不是很多。从整体上来看,气候变化也正在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
非传统安全风险,全球尺度上的各种灾难性事件风险正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 著增加。由于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 同期平均水平,高温、强降水等一些极端事件越来越多,气候风险水平上升, 沿海海温、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青藏高原的冻土退化也是比较 明显的,其主要还是升温导致的,所以总体上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是负面的。对于升温明显背后的原因,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总体上比较一致的结论是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那么,我们要怎样来干预气候变化、控制升温呢?显然,减排是一个重要 任务,而且时间紧、任务重。面对这一情况,2016年,全球175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的范围之内。然而,按照现在的趋势,2℃的目标已经难以将影响控制在安全区间,1.5℃将是一个更加刚性的 目标,但其减排要求显然也更高、时间也更紧。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实现 零排放?控制在2℃需要到2075年实现零排放,而1.5℃就需要到2050年实现零 排放,二者差别很大。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人类实际上还要做很多事情。 如果以1.5℃为更刚性的要求,当前全球只剩下8%的碳账户额度,而如果按照现在的排放速率,10年就会突破这一界限。从1870年以来全球碳账户的消耗情况 来看,发达国家在早期的排放是比较大的,当前中国和美国的排放是比较大的, 约占全球的一半,印度排第三且也在快速增加。从全球数据来看,1955年以来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趋势主要有几个重要节点,一是三次石油危机,二是三 次国际气候行动,同时2019年以来不确定性显著增强。
形势越来越紧张,迫使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个人都需要行动起来。 自《巴黎协定》之后,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目标 和新的内涵。1713年,德国人冯·卡洛维茨就提出了“可持续性”的概念。然 后,全球发生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如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 境会议讨论了当代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重要报告,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一重要文件,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是人 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0年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 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17个全球发展目标”, 2015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2021年的联合国第26 次气候大会达成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当今,全球开展了一场碳达峰、
碳中和的角逐,已有137个国家和地区承诺碳中和,并且不丹和苏里南两个国家已经实现了碳中和。其中,乌拉圭承诺2030年达到碳中和,其目标是最早的; 而后是芬兰、奥地利、冰岛、德国、瑞典,目标年是2045年或更早,九成国家设定了205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我们的庄严承诺。
(二)怎样理解“双碳”目标
要理解碳中和、碳达峰,我们还需要对全球的碳循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即为什么人为的碳源排放会干扰碳循环。全球碳循环包括陆地系统和海洋系统, 二者的通量是比较大的,也基本平衡。化石能源燃烧与土地利用的变化,二者 规模并不大,但是难以被自然吸收,也就成为干扰碳循环平衡的主要原因。据 研究估算,人为的碳排放量大约每年带来的增量是400亿吨,其中一半能够被陆地和海洋吸收。对于另外一半缺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减排和增汇,减排就是减 少人为的排放,增汇就是增加陆地和海洋的额外吸收能力。
单一的减排视角就是碳达峰,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碳排放开始增加,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碳排放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但是,这样的碳达峰实际上意味着增量减少或增速变慢,其总量还是在增加的,实际上不一定能够填补上述的缺口。所以,我们只有同时推动减排和增汇,才能实现近零排放。碳中和指的则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一系列方式来抵消人为的碳排放缺口,以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种相对的零排放状态。碳中和等于人为的碳排放减去陆地、海洋吸收的,以及技术进步减少的、吸收的或封存的。人为的碳排放基本上就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如煤、天然气等,再加上土地利用的排放,如从农业用地变成其他用地,即从碳汇变成碳源。此外,海洋作为一个碳汇是全球公共资源,所以每个国家应当平等获取海洋碳汇资源。在此基础上, 我们的碳中和公式就包括了陆地碳汇、海洋碳汇以及碳封存、碳捕捉等技术进步。我们要实现碳中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源建设。在能源转型方面,我国近年来还是做得不错的。“十一五”以来,我国能源效率开始显著提升,从而实现了能源消费总量和效率的双
控。在结构上,我国从过去的单一传统能源大国,发展为既是传统能源大国, 又是新能源大国,而且新能源将会越来越重要。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是能源转型的重中之重,同时居住和交通也是转型的重点。对此,我们致力于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同步转型。
第二,增汇。我们要针对能源转型进行生态建设,增加陆地、海洋能够吸纳的碳排放量,如增加森林、耕地、海洋、草原等。但是,这实际上不是土地类型的问题,而是生态管理的问题,如经研究发现,亚马逊雨林就从碳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8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