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年俗
□陆会凤
喝腊八粥
晚上我们一家三口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爱人自言自语说明天是腊八了,我“噢”了一声说那我明天煮腊八粥。“煮那干嘛?又不好吃!”儿子接着话茬说。现在的孩子是不会有腊八这个情结的。我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一种民俗传承吧。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寓意都煮进腊八粥里,吃完腊八粥,就意味着全家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准备过大年了。我无从知晓爱人那一刻是由什么一下子想到明天是腊八节的,电视上正播放着某地民风淳朴的乡俗,或许是电视节目里的深情旁白勾起了爱人心中的某根情丝,又或是浓浓的乡情让他怀念起了自己的母亲。
记得有婆婆在的时候,每逢腊八,必定会煮一大锅腊八粥,掀开锅盖,红的白的各种豆子,外加桂圆、红枣、莲子、百合等煞是好看!热乎乎粘稠稠香味扑鼻,每个人都撑饱了肚皮还不舍得放下碗筷。婆婆过世后,我也学着婆婆的样,每逢腊八节熬煮一锅腊八粥,但是总觉得不怎么香,是食材不全还是火候不对,又或是心境不对,总之,吃不出婆婆煮的味道。
最早吃腊八粥还是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时的腊八粥是由奶奶熬煮的,那应该是七八十年代,家家都有烧草锅台,食材没有多么丰富,最多也就是自家菜园子里收下的红豆、云豆、花生、薏米之类的,但是那草锅熬煮出来的醇厚香甜的味道却是极好的,年幼的我们总会美美的的喝上满满一大碗。
添新衣
喝完腊八粥,村庄上的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了,大人们会计划着给家里的孩子们都扯上几尺布,做件新衣服过年,手头宽裕的家庭,孩子们能穿上一身三面新的棉衣棉裤。手头稍微紧点的家庭,就每人添件罩衣罩裤,对于孩子们来说,倒也不介意有没有新棉袄新棉裤,有件新衣服就行。许多人家的孩子,棉衣里袄袖口和底摆是一年帮一寸,一圈一圈拼接了好几层。好在总有一件体面的罩褂罩着,不脱衣服倒也漏不出竹节圈似的旧里袄。在大人们怜爱孩子的思维里,家里再没钱,也要咬牙给娃添件新衣服过年。至于他们自己,最多也就是买顶新帽子或是织条新围巾做双布棉鞋。新年伊始,全家人都穿上件新衣,一是为了犒劳辛苦一年的自己,二来是寓意从头到脚崭新的开始,期待新的一年日子越来越好过。
赶年集
过年除了给一家人添件新衣服,还要为家里厅堂上添一两件亮眼的家什,比如换个八仙桌,买个几案,添几把椅子,或是买个台式的大收音机,摆放在堂屋最显眼的几案上,衬上四壁崭新的年画。新年有客人来拜年串门,那真是又体面又风光。琢磨到最后这些想法便都归置到置办年货的计划里。置办年货,赶集就成了重头戏,等到腊月里头的逢集日,大人小孩起个清早前呼后拥往集市赶去。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集市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卖场,商品百货应有尽有,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布匹鞋帽针头线脑。只要你有足够耐心就能找到你想要买的物件。走上街头,最起眼的首数年画,一张张光鲜亮丽地悬挂在随便扯起的绳索上,年画内容丰富多彩,有开国元勋的伟人画像,有白白嫩嫩的胖娃娃照,有内地及港台影星的大头照,也有寓意福寿绵延的松竹梅兰山水条幅。其它吃的用的玩的花样翻新多到目不暇接,各种摊位沿街心的十字路口一摊挨一摊地席地铺开,放眼望去人挤人人挨人,真真是挤到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但是人们并不急躁,一个个乐呵呵地左顾右盼,东挑挑西看看,甭管是卖的还是买的,都一脸的喜气洋洋,彼此热切地打着招呼,看完了不买也不气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偶尔会有谁家的孩子因看呆贪玩被挤散,挤散也无妨,那会儿没有那么多坏人,都是十里八乡的近邻,要不了一会儿就有熟人从街头口口相传到街尾,最后总有熟悉的长辈帮着领回破涕为笑的孩子,顺带还能讨得一两块哄嘴的糖果。直到响午时分,赶集的人们才会意犹未尽的推着扛着拎着挂着,满载而归。一路上,通常是买的越多的人越爱打招呼,那洪亮的大嗓门绝对能把爽朗的笑声传出几里地外。
送灶神
赶集归来,男人们开始忙着修葺被一年雨水淋落受损的房顶院落,女人们则忙着拆洗棉被缝衣扫尘,孩子们已放了寒假,一如既往的是满院子打闹玩耍,一本薄薄的寒假作业早就被拋到脑后,反正假期最后一两天开夜车也来得及补上。几天下来,等到家里家外都被打理得焕然一新井井有条,差不多也就快到了腊月二十四的送灶日(民间有君三民四的说法)。
送灶那天,家家做好丰盛的晚宴,鸡鱼肉蛋自不必说,最少不了的是烙糖饼放鞭炮,连烧火的柴草也颇有讲究,记得奶奶总是头几天就提早晒好备足金黄的麦秸秆,整齐的堆积在灶台后面。奶奶还坚持亲自烧火。她边烧火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那麦秸秆是根根金条为灶神铺路,火拨得旺旺的,来年的日子也过得旺旺的。依偎在奶奶身边的我,至今还记得那炉膛温热的火光映红了奶奶慈祥的脸庞。等到用餐前,奶奶和母亲把灶台瓶瓶罐罐擦干净摆放整齐,供上两杯白酒,奉上糖饼糕果,招呼孩子们传话给早已等候在屋外的父亲点燃鞭炮。炮竹声中,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围坐堂前,说笑着把酒言欢。奶奶说今天送灶老爷上天述职,希望他老人家到天庭能替我们家多多美言几句,让我们家来年牲旺财旺人更旺。爷爷是退休老医生,不迷信,但他总是慢条斯理的附和说你奶奶说得对。
送灶过后,家家户户开始做豆腐蒸馒头。做豆腐相对简单些,蒸馒头是个大工程,一般要蒸够一家人吃到正月十五的量。通常是相邻的几家商量着一起蒸,一人多高的大蒸笼,连着蒸上几天。我们家的厨房较为宽敞,奶奶和母亲又为人和善,自然我们家就成了蒸馒头的首选场地。大妈大婶们总是早早地就各自从家里端来面和馅,热气弥漫的厨房里氤氲着诱人的馒头香,各家的馅儿自有不同,有萝卜丝馅的,黄芽菜粉丝馅的,豆芽油渣馅的,豆沙馅的。条件好的最后还会蒸一笼肉包子,留着年上招待客人。远远的听着婶娘们在厨房一边包馒头一边说笑,作为孩子的我们充满好奇却又不能接近。据说过年蒸馒头时讲话是很灵验的,可以说大、发,、好。绝对不能说生、冷 、小。特别是童言无忌的小孩子们,更是不能留在旁边多嘴,否则,锅里的馒头准会蒸坏。门外玩耍的孩子们巴拉巴拉地等着,等到馒头蒸熟了,妈妈们一声招呼,一窝蜂欢快地跑到跟前一人分得一个热乎乎的大馒头。
写春联
每年的年三十上午,我们家的堂屋条案上,都会堆满了各家递过来的红纸,那是村庄上的人家拿来请父亲写春联的,父亲早早地就开始裁纸调墨,笑眯眯地对来者有求必应。各家春联内容也因人而异,家有长辈的写: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耀辉满堂春。家有学子的写:苦经学海不知苦,勤上书山自恪勤。家里经商的写: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纯务农的家庭就写: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诸如此类每家都不重复。一直写到午饭开始,写不完的下午接着写,父亲往往是累得直不起腰,直喊脑瓜子疼。好玩的是写到最后,父亲会把自家不讲究的春联留给在旁边打下手的我来写,我小心翼翼地模仿父亲的笔迹写了一副又一副,父亲站在我身后连连点头说行行就这么写。待到把我写的春联贴上房门,也会获得长辈赞许,我内心的那份傲娇自不必说,最好玩的是家里的牛房羊舍猪圈粮仓水井之类的,父亲说你统统写个福字贴上就好,我便自作聪明地把牛房羊舍门头写上:六畜兴旺,粮仓上写上:五谷丰登,水井上写:吃水不忘挖井人。猪圈上写:日长四两夜长半斤,惹得围观的堂叔们拍腿大笑说,丫头啊,这猪长少了,最起码咱也得日长八两,夜长一斤啊!羞得我满脸通红,不知所措。
年夜饭
年三十的午饭是我们农村最重要的一顿饭,这一顿饭是一年当中最为热闹丰盛的,我们家的酒菜会相对准备得更加富足丰盛一些,因父亲在家族中属长兄,爷爷奶奶都还键在。饭席间会有众多的堂叔们过来敬酒,满满的一大桌菜,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已是吃得没了兴致,因为早在母亲做的时候,我们就会一趟趟跑去厨房偷食,各种好吃的菜品时不时跑过去捏点放嘴里。过年么孩子放肆点,大人们也不忍责备。待到真正坐上餐桌我们吃不了几口就散去玩了,正好腾出空席让大人们完全放松的安心坐下来吃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笑语连连相互敬酒,聊一聊家常,画面温馨和睦。不大一会就有堂叔们相约鱼贯而入,他们依次先敬爷爷奶奶酒,然后兄弟们之间敬酒划拳,气氛热烈高涨,再一次把年夜饭的气氛哄托到最高潮,母亲则一趟趟的跑去厨房热菜加菜。
守岁
守岁其实是大人们能坚持得住的事,孩子们守着守着就睡着了。记得我们家年三十晚上,放完鞭炮开始吃晚饭,吃完晚饭,一家人围坐在堂屋,八仙桌上堆满了炒熟的瓜子花生,条案上摆放着糕果点心。爷爷奶奶会逗我们玩纸牌,父亲和母亲会端来火盆,小心地从炉膛掏来余火,这火盆是留着守岁取暖的,火盆里的松枝被烤得啪啪着响,当我们有困意来袭的时候,爷爷笑着逗我们说,三十晚上爬门能长得高,爬多高长多高!(以前的房门是对扇,背面有一层一层的横梁)听得此言,睡眼惺忪的哥哥和妹妹们冲到门后,一个个争先恐后往门上爬,滑稽的样子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我生来胆小,不敢爬。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后来长不高的原因。记不得时间过去了多久,我们还是熬不住睡着了,不晓得是父母把自己抱上床的还是自己爬上床的。一觉醒来,已是大年初一的早上,掀开枕头,有几片云糕,头天母亲就交代说那是留来甜嘴的,醒了就吃糕,不许乱说话。乖巧的我们静悄悄地起床,看到母亲和奶奶已在厨房搓汤圆,下饺子。奶奶不许我们说吃汤圆,那叫揣元宝,饺子叫万万顺。奶奶还会在汤圆里和水饺里放上几枚二分或五分的硬币,谁吃中了都会如中大奖一样开心。
堂屋里,父亲还坐在火盆边,不停的往火盆里加柴,火盆里的炭火很红很旺,松枝还在啪啪着响。我猜想父亲和母亲肯定是年夜里守岁最成功的人。待到爷爷奶奶都衣着整洁地坐到堂屋里,我们开始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等爷爷奶奶乐呵呵的递上压岁钱。再转头给父亲母亲磕头,往往是还没等我们跪下,母亲就已忙不迭的递过压岁钱。新年收获一份份压岁钱,是我们年少时最开心的事。
拜年
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小孩子会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每到一家主人都会捧上大把的糖果花生,口袋装不下了我们就赶紧往家跑。接下来的初二初三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大人们日常的主要内容就是相互拜年。先紧家里有长辈的拎上礼品登门拜访,其次是亲友间相互走动,孩子们则跟随家长天天往返于亲朋好友间,各种酒席吃个不停。直到吃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尾餐,年才意犹未尽地真正过完了。孩子们忙着连夜赶写老师留下的寒假作业,大人们开始了田间地头的农活,去远乡打工的开始依依不舍地离乡。周而复始,繁忙的一年又重新开始了。
妈,你不看电视就早点去睡觉吧,发什么呆啊?儿子一句话把陷入沉思的我拉回到现实中,一看时间,已是晚上九点多钟。我起身上楼,却毫无睡意。
想到白天和母亲通电话,听出母亲鼻音很重,母亲说是感冒了,她和父亲身体都还好,倒是哥哥新冠感染有些严重,让她放心不下。母亲还说她们小区最近很多人家都有阳人了,让我们姐妹过年就不要回去了。等过了这阵子再回来。我知道母亲说这话的心情有多无奈。哪个母亲不是盼望着孩子们都能齐刷刷的回家过年,但是迫于眼前形势,又不得不作如此安排。
举目望向窗外的万家灯火,夜空宁静如常却有着淡淡的忧伤,不管疫情如何肆虐反常,年正以它不变的速度向我们一步步靠近,这个年注定会过得不同寻常,没有热热闹闹的全家欢聚,没有亲朋好友间的相互走动,但求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地度过。看电视新闻也有好消息说今年国家不再严禁烟花爆竹,过年又可以自由地燃放鞭炮了,我和爱人商量,今年得好好买一些烟花爆竹放放,自古就有燃放炮竹去瘟疫的说法,那么咱们就可劲地放。
陆会凤,自由职业者,喜欢阅读,旅游。写写随笔,记录生活点滴,感悟人生冷暖悲喜。愿以文字的方式温暖人生。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