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大冯营乡孙庄东地的大方路边,曾经有我们村的小学——张庄小学,1985年到1990年,我的五年小学是在那里度过的。
无论是在青台公社期间还是在1975年后的大冯营公社期间,都有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大队叫姚庄大队。姚庄大队下辖十一个自然村二十一个生产队,规模较大,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粮食产量较高,所以在那个年代公社对这样先进的大队比较重视。同样,姚庄小学也是办得红红火火。
大约到了1980年前后,一个支支愣愣的姚庄大队不知为何一分为三,分成了姚庄、草湖、张庄三个大队,同样做为大队最大的下属机构姚庄小学也是一分为三划归各大队门下。
新的姚庄小学地址仍在老姚庄小学处,老大队解体时在孙庄东地大方路边新盖学校一所,供张庄、草湖两个大队的学生们上学,为了和孙庄西边的姚庄老学校区别,新盖的学校就叫东院。可以理解东院其实是草湖、张庄两个小学在一起的校区,两个小学又各归各大队领导。
1985年秋季开学我上一年级。老师姓王,大约有六十来岁,据说是店街西南角王起营人,他那被烟熏黄的手指端留着长指甲。一讲完课,就坐到门口吸“白河桥”。有时吸着吸着睡着了,那时的烟质量好,不吸也不会灭,直到烧着指头,王老师才会猛然醒来。
王老师比较严肃,我们这些上学去就学a o e、从田间野地突然让坐到教室不让动的娃娃们大部分都不好管教,王老师不用尺子打手,也不用脚踹,他最擅长的是用中指合着食指蜷起来打头,当时叫给你个栗壳子。
我比较听话,但是很笨,语文都会,但数学听不懂。讲到交换律,我还想着是庄上那麦换瓜一样物物交换的”胶“”换”铝“。因为这也没少挨王老师的李壳子。
王老师是当时我们小学唯一的公派老师,据说以前是在店街教学的,不知何故到了我们小学。不过大约是我上二年级时,王老师又回到街上了。随他去县城的还有他天天侍弄的名目繁多的花花草草。
二年级的老师是谁,我想了好久始终没有想起来。三十多年了,多少也会忘掉一些!
三年级的两位老师是非常熟悉的、一个庄的焦存州老师和贺同琴老师。
焦存州老师教我们数学,每次去上课,都要拿一个特制的教鞭。这个教鞭是就地取材,把教室门口的细杨树条折下一尺来长,外皮刮光刮净,然后用红墨水把它染成一段段红色。
焦老师开始讲课时,大家的眼光都在跟着这支教鞭在移动。谁表现不好,教鞭就会指向谁,如果再次让焦老师发现,这只教鞭就会马上在谁的头上落下。这支一节红一节白的教鞭我是比较害怕的,因为我数学一直不咋地。可能是一个村庄的缘故,焦老师这支特制教鞭一学年也未曾在我头上落下过。
贺同琴老师当时是刚嫁到我们庄的新媳妇。据说她结婚那天她跟着送亲队伍刚进庄,面对众多看新媳妇的人们毫不害羞,反而大方地一句“恁都吃了啦!”使一个庄人对此新媳妇刮目相看。
贺老师出身于贺新庄一书香门第,教学严谨仔细,又会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三年级是开始学习写作文的时候。贺老师带我们去南湖林场,现场教我们如何写文章。整齐排列的柏树、碧波荡漾的鱼塘、茂密的竹林、高耸的土坝都被贺老师描绘的生动形象。
有次放学回来贺老师看见我们在南河湾洗澡,她也来到河岸上,不但没有责备我们下河,反而问谁能就洗澡写篇作文?贺老师单独叫上我给我说如何面对现在看到的镜头写文章的要领等。第二天,我的作文《洗澡》被贺老师在班里当做范文来念,甚是荣幸!
贺老师还组织我们去何庙公路边薅野油菜,回来晒干,扬净,卖成钱去社旗买来《作文与指导》让我们看,给我们讲。
我对文科的爱好可能从贺老师教我们写作文时已经开始了!
四年级的语文老师是和庄的杨文宝老师。据说杨老师一大家子解放前后出了几个大学生,在家庭环境熏陶下杨老师在六十年代就是老师了,后来不知为啥回家种地,1988年我们上四年级时是他又来学校教学。
杨老师也是很有想法的老师,教学不拘泥于教学。有次带我们去和庄看有一家打红薯淀粉的作坊,还有一家用推土机推开荒地挖坑养鱼的鱼塘。杨老师告诉我们: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是领袖说的。
教数学的是我们庄的王兴琴老师。王老师早年在娘家孔庄小学教学时就是一位好老师,后来成家到了我们张庄学校继续培养祖国的下一代。
王老师教学不打学生,不骂学生,讲课和风细雨,有条有理,娓娓道来。本来我数学不咋着,可是在四年级王老师指导下,我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与语文比翼双飞。
王老师教的是数学,可是看到学生们对音乐到渴求,便主动教了我们几节音乐课。记得最清的是教我们唱《春天在哪里》,现在我还没有忘掉那个优美旋律!
王老师教学水平和为人的人品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在1992年前后张庄小学陷入危机的时候,王老师走马上任,担任校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是和庄杨文晓老师。杨老师年轻有为,血气方刚。那年冬天带我去乡教办室参加竞赛考试,那天雪后初晴,天气寒冷。当时的教办室办事效率比较高,当场近三十名考生,考试结束后不到三十分钟,考试成绩便公布出来,我考了全乡的第三名。教办室当场也对我们获奖的前五名发了张大奖状。天是冷的,我们心是热的。
心情非常不错的杨老师带我去教办室西边十字口一家饭馆,要了一盘卤肉,两碗炝锅面面。这是我第一次吃卤肉,当时的感觉就是真好吃!那可是1990年元月。
1990年夏天我们从张庄小学毕业,五年小学生涯结束。
当年去往县城的王老师后来再也没有见到,听说已经驾鹤西去。
焦存州老师经过多年拼搏,转成正式老师,现已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经常看见焦老师晚饭后顺着门口硬化的水泥路向东散步到何庙庄边上——真是悠闲自在!
贺同琴老师后来离开了学校,在家种地之余,在社旗卖过服装,卖过糖果,在西大街又开了好几年的早餐店。现在社旗买有房子,娶了媳妇,有了孙子,日子很舒坦!
杨文宝老师后来也是离开学校在家务农,估计也八十岁左右,现在情况如何,还不清楚。
当年把张庄小学从危难之中挽救过来的王兴琴老师是张庄小学第一位通过考试转正的老师。光荣退休后的王老师也在发挥余热,大儿子在北京,需要照顾小孩,就去北京;二儿子在成都,需要照顾小孩,就去成都——时刻听从儿子们的召唤。
杨文晓老师后来也是离开了学校,听说是买辆拖拉机搞运输,再后来见过在社旗做装修。
再说我们上学的那所张庄小学已经在2000年前后不复存在了,现在是一片绿油油的苞谷地。
现在的姚庄、草湖、张庄三个村的小学又合到了一起,位于姚庄东南陈湖路边。令人欣慰的是这所学校名字叫张庄小学——从名字上说还是我的母校!
作者简介:胡清涛,社旗县大冯营乡张庄人,乡土大河南特邀作者。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