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 海蓝
2022年11月8日,是中国第23个记者节;
曾经,我也是一名记者。今天,就是我的节日。
从2000年11月8日,新世纪的第一个节日,至今,整整23年!
我骄傲,这23年里,随时而动,我见证和书写了时代巨变;
我欣慰,这23年里,天真而写,我经历了生命个体的青涩和蜕变。
算起来,23年不长;想起来,23年真是不短。如果说,岁月是一条奔流不止、一去不回的长河,那么,这23年,就是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一
1997年10月,我进入家乡的荥阳报社工作,正是青春好时光的29岁。
小小的院落中,一棵瘦瘦长长的棕榈树,向阳光,向天空,伸展着柔韧圆美的枝叶。那棵匍匐在东边花圃里的无花果,却根深叶茂,佳果累累,常常招引来群群的鸟雀,热闹着小院,也调理着我们疲乏的胃口。
当时还没有记者节。直到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儿童、少年时的我,混沌而懵懂。所以,学业很不好。进入初中阶段知道学习时,基础却差得像家乡山村的一条条泥土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求学路上,时断时续,自然少不了磕磕碰碰。等我1993年中专毕业后,已经25岁了。在那个还不现代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真是令人乍舌的大龄剩女了。处处遮遮掩掩着年龄,遇上个差不多的男人,就把自己嫁了出去。
赶上国家分配工作的尾声,在青春无羁的自荐下,被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相对清闲的办公室工作,有几份中央省市的报纸可看。其中,就发现了我们荥阳市(1994年荥阳撤县设市)的晚报,报社就在我单位东边距离100米远处。
骨子里我是喜欢文学的,报纸上文学副刊就看得尤其仔细认真。悄悄的,自己也学着写起来。羞羞的,拿着手稿送到报社。刊发的第一篇文学稿件,是写我初中和高中时期遇上的两位启蒙老师。据说,还在乡镇中学教书的这两位老师也看到了,高兴得很。
大概因为近且喜欢,下班后,我常常到报社看报纸,和老师们交流,也送自己写的稿件请求指导。
1994年底,报社招聘工作人员,我去报名。
结果,被拒之门外。原因是我只有中专学历,而他们要求大专。悻悻的,我又拾起了还未完成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河南财经大学中文秘书大专课程。
谁想到,刚刚过完正月十五,报社又通知我,让我去做版面文字校对工作。无论做什么,我都非常想去。可是,眼看自己大腹便便的样子,孩子一个多月后就要出生了。
“报社如此信任我,我不能刚进去就开始请假,影响别人的工作。”
善良的我,自己把自己拒绝在了一直想叩开的大门外。
时光,一晃就是两年。感觉参加工作后的四年里,我无非做了结婚生儿这样的家常事,工作几无长进。
所以,1997年10月,当报社又招聘工作人员时,我又去了。负责报名的,还是那位快言快语、办事认真的大姐。
“你不是中专学历吗?你不知道吗?我们要本科,你不符合要求!”
其时,我的大专学科考试已经全部通过,毕业证尚未颁发。那一刻,又气又急,我真想像孔乙己一样,从怀里排出一叠学科考试合格证,浸满了我心血、汗水和赤诚的合格证。
可是,我没有。
我懊恼极了,为我的步步跟不上!
也许精诚所至。几天后,报社却通知我去参加考试。
11月初,我终于进入报社,从事报纸第四版的文摘编辑和四个版面的校对工作。
二
白纸黑字,万千读者,报纸文字工作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
尤其是校对,一旦错误,任你万千口舌,也不能辩解清白。
校对是报纸版面文字一级级审阅确定后,交付印刷厂的最后一道工序之一。自然,我常常是报社最后一个下班的人员。我全力以赴,咬文嚼字。两岁多的儿子,也只好从河南送到千里之外的陕西,让爷爷奶奶看管。
又是一年后,大约凭着我的那么一点点文学功底和爱好,领导又把我调整为第三版的政法文教新闻、文学副刊编辑。
哦,终于来到了我喜欢的文学阵地!
我像一只小小的春蚕,伏卧在片片新绿的桑叶中,欣赏着,阅读着,吸纳着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稿件,热情地接待着市内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每每见到那些文学作品常常见诸报端的前辈们,我发自内心敬称他们老师,毕恭敬地接待来稿。可是,他们却热情地喊我“老师”。
一声声“老师”,犹如鞭挞,使我受宠若惊,使我惶惶不安,更使我放下姿态,好好做人做事。我发自内心地知道,他们才是我的老师。我虽负有编辑职责,我的文学功力也仅仅是校对的水平,我还需要踏踏实实地阅读,提升。
其时,距离我拿到自考大专毕业证不过一年有余。曾经的苦恼还在心中。
其中,一门枯燥的逻辑课程,曾考了两次才通过,让我整整推迟了一年才拿到毕业证。痛苦的煎熬中,我就想等毕业后,再也不学了,不考了。
可是,短暂的放松之后,心里又若有所失,空落落的了。我又报考了河南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继续自学之路。
一天上午,正在编辑稿件时,负责报纸文字工作的车副总编从二楼的办公室,来到了我们一楼的编辑部门外叫我。
“你出来一下!”
车副总编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年岁和我一样大小,文字和思想水平却令我敬仰。我们业务部门最怕他叫谁,那一定是谁的文字中出现了不小的问题。
我怯怯的,走出去。
他站在花坛边,鲜妍的月季花,在金色的阳光下,妩媚地开着。
“你给我解释一下,村党支部主任是哪里的叫法?”
我张口结舌,说也说不清楚。其实,我哪里会说得清楚呢。我心里根本就不清楚。一位乡镇通讯员送来的新闻稿件,就那样写着,文字没有写错,我就单纯地认为这句话一定是对的。
“做编辑工作一定要认真,要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
车副总编看我尴尬地红着脸,一边微微笑着,一边叮嘱和讲解起来。这时,我才知道,农村基层党支部负责人称呼是书记,村民委员会负责人才称呼主任。
此次失误,让我明白,文学只是报社工作的一个分支,想在报社站稳脚跟,做一个合格、健全的报人,就一定要懂新闻,会写新闻。否则,作为编辑,你如何识别真伪,如何编辑好别人的新闻稿件。
不久,报社记者部和编辑部业务人员调整。听说后,我主动找到车副总编,说想到记者部工作。怕通不过,还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申请,详尽地表达了自己想从头学起,做一个新闻人的朴实愿望。按照常规,编辑人员都是一步步从记者成长起来的。单纯的文学编辑可能例外。
幸运的是,我的愿望被满足了。
也是在那次业务人员调整后,报社不看僧面也不看佛面,开始了业务改革,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每周,业务人员集中评选报纸的好新闻、好标题、好导语、好版面等,月底集中评分论酬。
因此,我们的采访擦亮眼睛,如火如荼;我们的写作字斟句酌,精雕细刻;我们的评审精益求精,优中选优。
最终,我们采编队伍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我们采写的足迹遍及城乡村组。
一年后,我又被调回了编辑部,从事第二版面的综合新闻编辑工作。
短短一年的真正记者工作,打开了视野,鼓动起更宽泛的文字写作翅膀。
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新闻,如何采写新闻。
三
2003年底,在中央整顿报刊行业的大潮中,我们县级市报纸面临停办。
清楚地记得,那是11月3日,车副总编又来到了我们编辑部。我们害怕地望着他,等待着他的训导,他却躲避着我们的目光,环顾左右而言它。
“兄弟姐妹们,想不想休息啊?”
我们如坠雾里,未敢应答。
那天,我们创刊于1956年的荥阳晚报,停刊了。至今,成为幽暗档案馆里的一堆陈杂,不复天日,不复成长。
我喜欢新闻工作,相信自己也能做好,被重新分配到荥阳电视台。
春节过后,新到岗不足一个月,市里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我被抽调到宣传组,负责新闻宣传工作。进去的时候,领导特意交代,要同时记录好组委会各组每天的各项工作进展,以便活动结束后,编写大事记和活动纪实文章。为此,我每天及时收集着各项工作进度,也悄悄地,大胆延展着笔下的纪实文字,任性挥洒着文学情怀。
半年过后,活动结束,我也在工作之余,写出了近十万字的工作纪实。
我被留在了市委宣传部,在市对外宣传办公室,专门从事上级媒体联络接待,市属媒体沟通协调,和新闻采写工作。
我又成了一名时常上报新闻稿件,下基层采写的没有记者冠冕的编外记者。
期间,有缘相遇一位顶头上司李副部长。他是一位靠敏感的新闻眼,精湛的新闻稿,被引进来的人才。他工作的投入状态和苛刻要求,几乎让周围所有的人望而却步。而我们长达五年的上下级关系,却平平稳稳,坚固无二。
中央、省里的重要党报党刊,每年给基层的版面和头条寥寥无几。所以,李副部长更是严苛要求,他常常自己带头研读大报,挑选主题,精细采写。文章分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多少字,他都清清楚楚,要求做到。
这样,我们的工作也常常被他“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这样,我们也慢慢随他养成了谋篇布局、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
煞费苦心的新闻稿件,不停地见诸报端。
常常是,一字未动,原稿刊登。
我们欣喜,我们没有白辛苦,我们劳有所获。
期间,我的本科阶段自学考试还在艰辛地进行着。工作的辛劳,家务的繁琐,经济的拮据,都使我一次次想放弃。但,内心里尚存的文学情怀,滋养着我,也支撑着我。我坚持着,像一只笨重的蜗牛,日夜不停,缓慢向前爬行。
从2000年,直到2008年,8年艰苦抗战,8年见缝插针,8年挑灯夜读,终于在整整40岁时,我拿到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证。
这张本科毕业证书,不仅仅是一张学历证明,更是一张人文素养的通行证,润泽着,助力着,凝练着,我们的宣传工作。
我们采写出的新闻稿件,在严肃的写实新闻中,更多了文学的美妙韵味。我们的采写,也从单一、短小的新闻稿件,更多的延伸到纪实文学的深度、长度,深入到人性的精彩处、深奥处。
一年一度的全市记者节表彰大会上,总有我们无愧于“优秀记者”称号的笑脸。
2004年进入宣传部门,从一名科员,到副科长,科长,再到十年后,被提拔为科级干部市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走过的是一条更加艰辛、更加精彩的新闻采写之路,也是一条站高望远、眼观大局的宣传工作之路。
……
眺望乡烟处,农家愚女,书香满屋。
弹指一挥间,华发丛生,人至暮年。
蓦然回首,不负华年激情,怀抱青春骄傲。
瞻顾眼前,不乏岁月安泰,坐拥夕阳幸福。
我欣慰,曾经是一名记者;我欣慰,曾经拥有无悔的青春。
如此想来,若把每一段人生都尽心尽力过好了,哪一天不是值得倾心、欣慰的节日呢?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