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组织书记座谈会交流发言4篇

村党组织书记座谈会交流汇编(4篇)
    用12年时间把旧三村变成新三村
    作为一个连任4届的书记,我有过怀疑、有过委屈,但面对如今的变化,我更多的是自豪。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村里的这些变化。
    一、讲团结:团结才能出战斗力
    *村位于*江南面山区,与主城区隔江而望,交通便利,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80%,人口2317人。2011年,我刚担任书记时,我们村是有名的“三村”:负债问题比较突出,矛盾纠纷比较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考虑到村里矛盾复杂,当时街道说选个女书记“以柔克刚”,说实话我也没底气,书记就劝我试一试,一试我就试了十二年。班子要是不团结,村庄就搞不好,人心齐才能泰山移,这十二年我用了三个“土办法”把大家拧成“一股绳”,一是吃得了苦、二是受得了气、三是共得了情。这些年,无论征迁拆迁还是劳动一小时,矛盾化解还是文明创建,我都带头冲在一线、带头做在前面,比如建衢铁路搬迁,在镇村干部共同努力下,只用了7天354穴坟墓全部顺利搬移,还包含160亩土地、18户农房。刚上任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是我始终坚信只要出发点是为了村里好,只要尊重老百姓的意见,时间长了慢慢大家都会支持。这十二年我们用委屈、实干和坚持一点点改变了老百姓对村两委的评价。班子好不好,关键在于用不用心,我们村里老年人多,年轻人很少,回村的年轻人更少,小卢是少数回村里并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充实到班子里后,刚开始因为工资低,家里负担又重,思想波动比较大。我们了解到情况,主动为他找兼职、贴补家用,现在小伙子很踏实、也很用心。这三个故事只是我这十二年来的几个瞬间,正是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的村两委团结了,村里和谐了,村民心气顺了,村庄更好了。
    二、动脑筋:转变思路才有出路
    解决了班子不团结的问题,马上我们就面临了第二重考验,当时村里的集体经济负债高达四百多万,而且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后来,我带领村两委班子跑街道、跑部门,在上级的支持下,我们以下山移民、保障性安置房为切入口,以美丽乡村、特色村建设为主抓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有耕地970亩,林地1.3万亩,闲置农房66栋,存量建设用地38亩。一方面,通过山改地、荒芜土地、破旧民房宅基地的改造,吸引种植大户来这里创办了3家农业企业。通过整治后的230亩土地整体发包出租,给村集体经济带来22万元的收入,同时带动村民增收。另一方面,我们又瞄准物业经济这条路子,在外畈新村安置房建设过程中统一建造了1200平方米的车库用于出租,同时利用好上级对薄弱村的补助资金,购买桥南的店面房出租,通过物业经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近五年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情况,从2018年的仅20万元,增长到去年的103万元,*村集体经济不断慢慢壮大。为了让家底更殷实,2021年,借助乡贤的资源,我们村与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对*村未来乡村建设作了规划设计,引进朴宿呆住旅游发展有限公司4500万元项目投资,把村里下山移民、异地安置后收归集体的30多幢泥房,改建成民宿,再通过农业农村局平台招租,已成功出租10余幢,每年能给村集体经济增收35万元。就像村民说的,做梦也想不到原来的“破泥房”摇身一变成了“黄金屋”了。通过几年的努力积累,我们已经从负债400多万存款300多万。未来,我们*村两委班子有信心,在这届任期内突破经营性收入200万元的大关,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深走实。
    三、得民心:金杯银杯不如口碑
    村里富了,不是真的富,老百姓富了,才算富。这几年,通过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建成村民集中安置点3个,村子变美了,新村里一排排的安置房,白墙黑瓦、小楼小院,我们山里人的生活完全不输城里人。新村建设自来水、电、道路、绿化等配套齐全,特别是外畈新村,通过市人大等部门的推动,减少二次土建施工造成的不必要资金损失,对天然气建设也做了考虑,管道等设施做了预铺,今年全部完成了通气使用,在全市我们还是第一个实现通气的村。以前村里到了晚上黑灯瞎火,现在大家都开玩笑说晚上上厕所都不用开灯了,因为路灯把整个村庄照得亮堂堂。村里富了,基础设施全了,大家生活便捷了,腰包也更鼓了。前面说到的“破泥房”让很多村民成了房东、股东,在家里就有钱赚。说到底,村民富了,心气顺了,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就更多了,现在走在村里,村民对两委的评价很高,我们底气更足了。我觉得这十二年,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支持,受再多气、吃再多苦,都值得了。
    故事讲到这,如今我可以说我们已经是新的“三村”:风景如画的生态村、乡风和谐的善治村、生活富足的幸福村,我们还想在“破泥房”里品美食、看风景、卖特产,继续向大家讲述向往的生活,在这里我邀请大家有空可以到*村走一走、看一看、住一住、吃一吃、游一游!
    
    只要想干敢干,再难的骨头也能啃下来
    我是一名80后,2005年退伍回来以后就一直在村里工作,2017年被选为村党总支书记。这几年我见证并亲历了葛家的一些变化,也深感基层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最大的感触就是必须建强党组织、敢于创新路子、勇于迈开步子,才能把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
    这些年由矛盾村到平安村,我感受到当村干部就是要走到群众心里去。
    我们葛家村位于梅城镇城南工业园区,在严州大桥南端,与梅城古城隔江相望。村内现有大小在册企业2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1家。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城郊结合村、工业园区村。因为征迁早、涉及面广、遗留问题多,葛家一度成为梅城镇矛盾纠纷比较多的村。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解开心结,针对他们提出的失地保险、安置房等问题,我们逐个分析,从难度最小着手,紧锣密鼓地倒排时序,通过积极跟国土、住建等部门对接,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固定相关的分配方案,逐渐打开这些村民的心结,也让他们对村干部慢慢有了信任,后来再通过镇村两级共同努力,逐个击破,2017年以后葛家村再也没有出现过集体信访。
    所谓“不打不相识”,通过化解矛盾,我们跟当时这些村民也成了朋友,葛家区域范围内有2个集中安置小区、3个商品房小区,为了加强对这些人员的管理,葛家划分了10个网格,并创新党员“双报到”机制,而他们积极参与到网格治理中来,成了葛家村延伸治理触角的重要力量。
    这些年由脏乱差到整洁有序,我感受到只要想干敢干,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
    工业园区内企业多,外来流动人口量大,村级管理的难度就大,但企业多,外来人口多,大量人员住宿、用餐的需要也让老百姓看到了增收的可能。每天早晨葛家村大转盘这里就摆满了老百姓自产自销摆出的蔬菜摊,沿街的小饭店如雨后春笋般一家家开起来。人气旺了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早上卖菜的摊位撤走以后,留下来的垃圾满地都是;饭店的油烟问题又引起了周围居民的意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多方筹资,在严陵路投资170余万元建造34间店面,改造原村委会房产,统一打造了“衣食无忧”美食广场;同时在葛家路投资180余万元建造占地1600余平方的农贸市场。通过镇村共同努力,我们重新规划了葛家的产业布局,将三产业态的分布进行调整,原则上新餐饮先入驻“衣食无忧”美食广场,店铺全部满了以后再去其他规划的区域,这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企业员工吃饭难、买菜难的问题,两处物业还给村里带来了每年80余万元的经营性收入。村里为了统一管理,专门组织了物业服务分队,负责沿街店铺环境保洁,吸纳本地劳动力30余人,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环境卫生,还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这些年由弱村到强村,我感受到思路活了,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4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