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场域已经从传统互联网迁移到移动互联网领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性、便捷性、即时性、定向性特点吸引了大学生,并使其成为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泛的群体。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享受着移动互联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同时也面临着包括网络安全在内的一些新挑战。由此,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感受、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更好达成人才培养要求,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各高校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但是仍存在教育重点不突出、原则不明晰、渠道不畅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教育重点不突出。当前,意识形态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必须在正确认识这种新的安全问题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的基础上,回答好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国家安全事业发展给我们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并把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一些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特质,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找准网络安全教育的重点,致使网络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
    2.教育原则不明晰。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对教育原则的把握不准确。比如,在教育实效上,有的侧重于追求显性的即时教育效果而忽视了长效教育作用;在教育主体上,有的侧重于把家庭、社会等作为教育主体,甚至过分依赖家庭和社会力量,把网络安全的主要责任完全推给家庭、国家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等;在方式方法中,有的不注重遵循必要的原则,会使网络安全教育有效性大打折扣;等。
    3.教育渠道不畅通。一些高校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渠道建设和研究不足。具体表现为,在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制度、形式、理论研究等的体系建设上欠缺,特别是缺乏对课程教育体系建设的探讨;对移动互联网特点、使用状况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研究不够,缺少对移动互联网使用特点的深刻把握;缺乏对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如何发挥主体性的研究,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的内驱动力,等等。这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渠道不畅的问题,难免会使教育缺乏时效性。
    4.教育机制不健全。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有的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在教育实践中只是召开几场教育报告会、开展几项教育活动、组织几次教育宣传就草草了事;有的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安全教育理念的推广也存在不足,缺乏对高校必要的指导监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缺少系统的管理、反馈、评价、保障等机制建设,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长效性缺失的问题。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
    高校应在聚焦一个重点、遵循两个原则、深耕三条道路、建设四项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力求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取得实效。
    1.聚焦一个重点。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要始终聚焦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一重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事关中国的旗帜和道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解决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弱化,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等问题上,高校理应成为“排头兵”。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重心要向网络安全倾斜,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重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自觉遵循和行为规范,进而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交往虚拟化等带来的巨大冲击。
    2.遵循两个原则。要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就要遵循“堵”与“疏”有机结合的原则。这里的“堵”既包括对出现安全问题学生的惩戒,又包括用技术手段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预防;这里的“疏”既包括移动互联网主要特点正面作用的发挥,又包括对网络正能量的大力弘扬和健康网络应用的全方位网络安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片面注重“堵”与“疏”的任何一面,都将弱化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高校,以及同一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出现网络安全问题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堵”与“疏”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还要遵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原则,不能把出现网络安全问题的责任推向社会和家庭,更不能把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只作为学校的职责,而忽视家庭、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要主动与家庭监督、家庭抚慰、家庭关爱等家庭教育作用以及国家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等社会力量的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形成合力。
    3.深耕三条道路。所谓三条道路,即课堂教学、调查研究、自我教育。首先,要深耕课堂教学。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力推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不能简单地用笼统的安全教育代替网络安全教育,也不能用网络安全教育会议或者活动等代替课堂教学。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准方向,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教材体系建设;还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走从网络安全教育任选课到必修课渐进发展的道路。其次,要深耕调查研究。高校要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本校学生应用情况及出现的主要网络安全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实践工作技巧理论研究,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做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能力;要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信息科学与技术跨学科角度,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丰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理论和促进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再次,要深耕自我教育。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还要看大学生主体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高校应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培养网络自律精神,自觉抵制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等网络不良信息,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正能量,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和谐;要积极投身于网络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学习网络安全应用技能,增强主动防范网络安全问题意识;要培养健康生活、良性消费的习惯,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努力提升网络道德素质;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4.建设四项机制。要保证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还要在建设管理、反馈、评价、保障这四项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管理机制。首先,高校要成立网络安全教育科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隶属于学校党委宣传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专门负责全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管理,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兼职负责此项工作,各班级设立学生网络安全员,形成学校职能部门、院(系)、学生骨干三级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管理模式。其次,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中,要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将大学生网络安全应用问题纳入学生奖惩体系,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与网俱进的原则做好制度修订工作。再次,高校要加强与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地方网络监管部门等的网络安全建设合作,共同构筑绿色网络屏障,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网络环境。
二是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反馈机制。一方面,要强化高校党委宣传部门作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主体部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担当,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信息反馈的领导。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学生中的信息沟通、行为引领、宣传影响等作用,建立以校、院(系)两级学生组织为主体,校园舆情员、绿色上网监督员、维稳监督员等校园勤工助学岗位为补充的校园安全信息反馈网络。***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因此,高校要在健全工作信息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掌握学生的网络行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3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