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石是什么意思,禾石是什么意思组词

很早以前,从广播电视中知道,“石”字作为一个容量单位,应该读dan。对此,我感到非常惭愧。在我们老家,祖祖辈辈都把“石”念成shi。十升是一斗,十斗是一shi,是生活的常识。一些大缸,它们的大小也用五石(shi)缸、七石缸等来命名。把石读作shi难道真的是因为人们没有文化之故?

后来查了不少字典,可是越查越糊涂。现在的字典、词典,对石字的解释混乱,相互矛盾之处颇多。有的说是重量单位,有的说是容量单位,也有的说还可作为面积单位

如《现代汉语词典》是这么说的:“石:dan 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i,如‘二千石、万石’等)”。它认为石是容量单位,读作dan,但在古书中要读shi。

而《新华字典》是这样说的:“石(shi)”,古代容量单位,一石合十斗。古代重量单位,一石合一百二十斤。“石(dan)”,我国容量单位,1石是10斗。(此义在古书中读shi,如“二千石”)。《新华字典》认为石在古代既是容量单位,又是重量单位。同《现代汉语词典》一样,“二千石”中的石是容量单位,但在古书中要读作shi。

这些解释可能把很多人绕进去了,“石”到底是重量单位还是容量单位?什么样的书才叫古书?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读shi?连这两本权威的工具书也没能给出一致和明确的说法,这怎么让普通人,特别是可怜的小学生们去认识和理解这个字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对“石”字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查考和梳理,大致得出这样的结果:

石,在甲骨文就有,象形悬崖下的石头。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石,山石也。在厂之下。” 显然,古时候造字时,石没有其它的意思,就是岩石或石头。

“石”是怎么与重量和容量搭上了关系呢?这就要说一下我国度量衡的发展历史。

度量衡是商品交换所必需的工具,中国很早以前就产生了。相对于度和量,衡,即称重,更常用,所用的工具“秤”,按现在的话说,科技含量也更高。古代为了统一重量标准,统治阶层会制作各种称为“权”东西,即相当于天平秤的砝码。制作这样的标准器,并发放到各地,可为各地复制参考,以便于收税及市场交易等经济活动。制权的材料必须是不容易磨损,十分稳定的。在石器时代,石头是当仁不让的好材料。

石头是最便宜的东西,既不会烂、又不易碎,致密性好的石头几乎不吸水,不管拿到哪里,重量都是恒定的,因此,它是制作“权”的理想材料。它就被打磨成不同重量的“权”,下发到各地作为标准器,以此为依据,制作“秤砣”。权有大有小,有120斤的“石”,30斤的“钧”,还有其他重量较轻的权。其中,最重的120斤权常常用来称粟纳税,可能是这个原因,它就有了一个固定的名字“禾石”。

称为“禾石”的原因是,粟最早的时候称为“禾”,在甲骨文中“禾”字其实就是粟成熟时的一个象形,而粟是指其籽粒。禾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也常泛指所有的禾谷类粮食作物,禾石也由此而来。禾石的重量是当时的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左右。

大家可能会好奇,古人为什么需要这么大的秤砣?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当时还没有发明杆秤,所以称东西时就像现在的天平一样,需要与货物同等的秤砣进行平衡。

1964年,西安曾出土了一个铜权,尽管是铜制的,上面仍刻着“高奴禾石”。这时的禾石已是一个重量单位,已约定俗成了。这个单位有时会写成“?”,有时简化成“石”,最后普遍用“石”作为单位。所以,石是“禾石”变来的,是一个重量单位,是120斤,跟容量没有丝毫关系的。而那时的容量单位是升、斗和斛,10升为1斗,10斗是1斛。

石作为重量单位用了很长时间。尽管偶然也有用“石”来表示容量。如《史記·滑稽傳》中“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这里的石似乎就是容量,但这不是官方标准,只是民间俗称。因为用容器量比用秤称要方便很多,有时就用相应的容量来表示其重量。如两斛为一石。

历经了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一石的重量比原来翻一翻还多,如唐代一斤相当于现在的1.36斤,一石就是相当于一担(儋、擔)。从此,石作为部分地区的方言读作dan也由此产生。因此,“石”俗作“担”是一些地区作为重量单位遗留下来的。但是,随着杆秤等先进衡器的发明,再也不需要120斤的秤砣,“石”这个重量单位也显得不怎么重要。到南宋末年,把1斛改为5斗,而10斗是1石,从此“石”才成了一个容量单位,但这时的“石”仍读shi。

麻烦的是,南宋以后石成了容量单位,但作为重量单位的石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这样就出现了重量和容量单位都用“石”的怪现象。

明、清也延用了这样的度量衡制。在这么长的历史中,辞书中“石”无论是作为重量单位还是容量单位都读shi,没有dan这音。包括距今最近、最权威的《康熙字典》。所以,从这点上来看,《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对“石”字的解释有两点错误,“2000石”的时代,石是重量单位而不是容量单位;这里的“石”只能读作shi。

那么,为什么有的地方会成为面积单位?有据可查的是,在清代采用了一种以播种量的多少计算土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单位为石、斗、升。这种地亩计算方法虽然并不科学,但在清代边远落后地区多有使用,这就有了用石作为面积单位一说。

古时常称贫穷或清廉之家为“无儋石之储”,虽然“儋”和“石”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单位,但随着一石从汉代大约只有现在的60斤到明清时的150多斤,在民间相互混用的情况就出现了。石有时就代替儋、读作dan。这是一种很不规范、也不正统的用法和读法,不登大雅之堂,按理不应在字典中出现。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些编撰字典的人偏偏把这种不规范的用法和读法写进了字典。如1936-1937年出版 的《辞海》,1937年的 《国语词 典》,1947 年 的《辞 海》,1949 年的《国音字典》 等等。而今天的字典和词典也照抄不误。

前不久,看一档中央台的考古节目,里面讲到汉代的“二千石”,读作“二千dan”,看后确实有不大好的感觉。要是说平民百姓,把这字读错了也情有可原,但堂堂的中央电视台读错这字就很不应该了。可见权威性“字典”若有错误,确实危害不浅。

所以,个人认为,“石”是一个传统的重量和容量单位,过去规范的读法都是shi。读作dan是民国时期根据个别地方的误用而制造出来的一个错误,我们不应该将错就错,把谬误移交给下一代。现代的辞书工作者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本着尊重祖先、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传承这样的理念,将错误纠正过来。同时,我认为“石”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读作shi,任何时候读作shi都不是一个错误。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如有错误恳请行家指正。欢迎大家提供各地的“石”字用法和读法,并开展讨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2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