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省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在2024年全省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青年朋友,同志们:
    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后,又一次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系统阐述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指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四个关键要点,亟待我们在实践中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深化落实。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以信任为前提,充分认可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的多维素养
    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看,某一群体之所以被称为“青年科技人才”,确立为特定意义上的“显性人才”,往往也意味着其多维的能力素养已然超越“潜在人才”阶段,被实践普遍证明和社会广泛认可。数据显示,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低于45岁;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成员平均年龄仅为30余岁。可见,当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已趋向年轻化,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完成了从“冒尖”到“拔尖”的成长,并在其“专业能力+进取精神+奉献情怀”等多元素养的浸润濡染下,逐渐在各自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
    人才成长的“长期性、阶段性”规律也进一步表明,虽然所有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都是由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起来的,但当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并不必然能成长为未来更高水平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关键要看我们能否做到充分尊重信任他们,并能在这一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好的干事创业空间、更大的矢志奉献舞台,进而使其能在持续的事业锤炼中走向更高水平的成长成才。而这整个链条的逻辑起点,无疑就是“尊重信任”问题。因此,以信任为前提,充分认可青年科技人才矢志爱国的多维素养,也就成了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中更好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首要关键。
    党和国家有着尊重人才、信任人才的优良传统。从历久传袭的“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理念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明确呼吁,乃至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要求,无不体现出我们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逻辑起点的科学认识。也正因如此,中国人民才能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跨越。在这个意义上,聚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需求,我们尤需做好这一科学认识的学习与运用,旗帜鲜明地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中,全面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青年科技人才使用机制,从体制机制上更好地保证每一位青年科技人才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有责,让那些愿意干事、敢于干事、能干成事的青年科技人才坚定干事创业,矢志爱国奋斗。
    第二,要以善用为抓手,放手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实干中锤炼更高超本领
    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动有其最佳年龄期。研究者对“公元600年—1960年间世界范围内涌现的1243位科学家(发明家)的1911项重大科学创造发明”的系统分析显示:25岁到45岁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创造力最旺盛、最容易获得成果的时期。与此同时,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年龄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表明:30岁到45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关键成果的最佳年龄期。可见,青年时期是人才创造力的高峰阶段,是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黄金时期。
    从哲学层面看,任何实践都是一项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都必须科学认识并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作为一项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事项,除要明确科技人才成长有其最佳时期这一客观规律外,还需在实践中抓好这一最佳时期的利用。换言之,要抓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最佳时期,大胆使用身处成长最佳时期的各类青年科技人才,放手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在事业发展中负更大责任。从这个意义上看,以使用为基础,放手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实干中锤炼更高水平的本领,既是让广大青年科技人才更好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更好开辟我国科技事业、制胜国际科技竞争新赛道新领域、全面助推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支点。
    在青年科技人才使用的国家顶层设计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于2023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赖于各行业、领域、部门不断探索与自身实践相符的多元路径。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更大力度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境)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开展学习培训和合作研究,更大力度遴选青年人才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实施人才自主培养,更大力度培养博(硕)士学位点、一流学科专业的青年负责人,更大力度支持青年教师自主选题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非共识性项目研究,更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担任科研团队负责人、首席科学家,更大力度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上积极作为,都是我们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中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切入点。
    为保证青年人才使用政策的长期性和延续性,高校应高度重视对人才长期的培养和发展,精准构建人才全周期培育机制,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全面赋能体系和晋升通道,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成长阶梯。设立青年人才科研启动专项资金,及时为青年人才提供学术生涯起步所需的“第一桶油”,主动对标国家各类人才计划,构建更加综合全面的高层次人才分层培养体系,赋能人才快速发展,加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集聚、登峰,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培养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加速发展科研事业。
为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学术探索之路上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在实干中不断锤炼,高校须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包容机制和免责机制,宽容其研究工作中的失误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16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