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调研报告汇编(12篇)

关于教育的调研报告汇编(12篇)

目录
    1.XX区关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报告 2
    2.XX区学前教育布局现状调研报告 5
    3.XX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情况调研报告 8
    4.XX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13
    5.关于XX市“双减”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17
    6.关于XX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4
    7.关于XX市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34
    8.关于XX县“园区+走教”办学模式建设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44
    9.关于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县的调研报告 50
    10.关于全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65
    11.关于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74
    12.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82
    

XX区关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为有效助推“双减”政策落实,区人大常委会贾焕翔主任、全一凡副主任分别率队调研中小学校,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双减”政策落实情况。调查组认为,区政府及教育部门以坚决态度、务实措施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省、市发挥示范性作用,得到社会和上级的肯定。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后托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培训方式隐形变异、升学压力下作业减负难等。为此,建议如下:
    一、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守住减负“支撑点”。坚持系统观理念,盘活XX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探究型、合作式、项目化教学设计改革,提供学习资源、工具和平台,促进新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方式变革,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互联网+”同步教学,构建技术融合的“未来课堂”,形成具有XX特色的课程典范。以点带面,做好“双减”十大项目“揭榜挂帅”擂台竞优典型案例推广,形成全区学校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继续为全市“双减”工作做好示范引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应教尽教,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作业统筹管理,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引导学生从校外回归到校内。合理安排教师师德和专业技能培训时间,统筹安排作息时间,推行“弹性上下班”制等,关爱教师发展、健康和生活,激发教师活力。从学校层面抓好效果夯实,健全研究、实施、评价、反馈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挖掘学校的潜力、激发学校的内生力。
    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管住减负“关键点”。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严格落实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相关政策,强化培训内容监管,规范培训服务行为。根据中央、国办有关规定和省教育厅等九部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定,积极探索符合XX实际的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白名单”,研究制订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准入条件、遴选程序、监管措施和退出机制等。规范学校引进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校园“第二课堂”,加大对从业人员资质、环境安全、培训质量等评估监测,达到“双赢”成效。严厉查处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切实减轻学生、家长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三、深化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抓住减负“突破点”。推进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改革,建设指向教、学、评一致的评价体系,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教学管理向指导性、实证型管理转型。总结推广适合我区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形成XX特色主题教育课、学科融合示范课,构建价值观教育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与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把教师参加课后托管服务的表现和质量与职称评聘、评先评优、考核奖励相挂钩,加大对课后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逐步推动。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
    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扭住减负“平衡点”。加强部门统筹,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工作合力。广泛宣传科学、理性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禁止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合理看待学业竞争、“普职分流”,破除“抢跑文化”等功利现象,引导家长克服不理性、焦虑情绪,减少非理性教育需求,为“双减”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引导父母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家庭教育。结合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健全家、校、社“三位一体”网络体系,通过项目研究、机制创新、数字赋能等载体,构建家校共育新路径,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XX区学前教育布局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XX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不断优化布局,根据实际需要布点学校,加快实施幼儿园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入园需求。根据对区统计局、卫健委、公安局、中心镇办公室及部分乡镇(园区)、学校等单位,分别采取访谈、座谈、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幼儿园69所,其中,直属幼儿园21所,区镇幼儿园48所。共有班级676个,在校生21006人,教职工1530人。
二、人口出生率
    出生人口连年下降:20XX年出生人口7194人,20XX年出生人口6682人,20XX年出生人口5424人,20XX年出生人口5628人,20XX年出生人口3971人。
三、规划建议
(一)规划思路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分步实施,按“幼儿园就近入学”的思路优化教育资源,使幼儿园布局更加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办学效益和质量,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原则
    1.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动趋势、交通区位改善、行政区划调整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制定规划,力求布局调整的可操作性及效益的最大化。
    2.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幼儿园布局与城建规划、教育改革、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学前教育的协调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适龄儿童基本入学入园要求。
    3.均衡发展、逐步推进的原则。幼儿园规划适当扩大办学规模(9-12班为宜),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实施时按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三)规划建议
    幼儿园规划建议: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苏政办发(20XX)136号文件精神,“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原则上每1万人左右建一所幼儿园,适龄儿童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十三五”以来,我区坚持把幼儿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打好幼儿园普及普惠这张牌,新建公办幼儿园8所,到2022年,市区适龄新入园儿童在2400人左右,按照江苏省优质幼儿园标准每班25人,折算小班班级需96个左右,现有小班班级约76个,2022年市区内在原有基础上再新建三所公办幼儿园(龙信第二幼儿园5轨、上悦城幼儿园3轨、天玺幼儿园4轨),将逐步满足全市适龄入园儿童入学需要。按照“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学校规划和建设工作,“十四五”期间加快规划建设好聚贤幼儿园、富江幼儿园等五所幼儿园,着力解决中心城区幼儿入园资源不足问题。
    

XX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情况调研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XX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也是XX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创办于19XX年,是集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综合类职业学校。多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立品牌,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海岛实际,紧密对接地方经济建设,紧紧围绕XX旅游、养殖等支柱产业,打造贴近地方产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目前开设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计算机应用、会计实务等专业,学校现有在籍学生37人。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职能作用,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平均培训2000余人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二、工作情况
    1.专业建设
    学校专业建设本着“建成一个专业,带动一个行业,打造一个品牌”的指导思想,根据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和XX发展规划进行专业调整设置,围绕XX旅游业、养殖业等支柱产业,打造贴近地方产业需求的专业,近年来,学校先后开设过农村经济管理、海水生态养殖、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3个涉农专业,其中海水生态养殖和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是技工学籍。学校目前开设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计算机应用、会计实务5个专业。
    2.教学设施设备
    学校硬件设施先进,教学楼、塑胶体育场、学生公寓、餐厅等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有和各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实训设施,可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拥有网络搭建实训室、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财会模拟室、导游模拟室、餐饮技能室、烹饪技能室、客房模拟室、海化实训室等,各专业实训设备一应俱全,每间教室均配备“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3.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38人,其中专业课教师23人,“双师型”教师19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2.6%。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9人。教职工平均年龄48周岁,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教师学历主要为本科层次,缺少研究生以上高学历层次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4.教学管理
    一是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注重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建设,推行“理实一体化”和“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模式。二是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开设思政课程,同时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知识育人与环境育人、技能训练与习惯养成、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三结合的思政课程体系。三是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区、校等各级培训,校内定期开展听评优质课、教学能力比赛、课题研究评选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5.德育教育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实行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机制,建立以学生处为主导、学生会为骨干、班级为基础的自治自理管理体制,全员、全程、全方位做好学生教育管理。二是注重养成教育,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坚持每日常规巡查、早宣誓、午一歌及两操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三是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等教育为主线,创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
    6.社会培训工作
    学校还发挥培训职能,服务海岛建设,围绕XX适应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和XX旅游规划构想,解放思想、科学创新,积极开展适合XX发展的旅游素质提升等各类培训,先后进行了面点师、烹调师、旅游从业人员、渔家乐从业人员、下岗职工、会计、新成长劳动力、退伍军人、商品营业员、驾驶员等行业人员专业培训,平均每年为海岛培养可持续的发展人才约2000人次。学校先后被确定为“烟台市安全学校”“烟台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培训基地”“工友培训基地”“全省双拥工作社会化示范单位”“烟台市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XX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 “全国渔业潜水培训基地”,促进XX经济的跳跃性发展。
三、存在问题
    1.生源问题。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线,近年来受XX初中毕业生数量大幅减少和禁止跨县市区招生等因素影响,学校陷入招生困境,学生数量急剧减少。
    2.师资队伍问题。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队伍老龄化严重问题,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少,缺少能工巧匠。
    3.专业建设问题。学校因学生数量少等原因没有申请优质特色专业的资格,现有专业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优势。
    4.高考本科升学率低。学校受生源质量影响,近三年春季高考升学率低,仅有1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
四、发展方向
    1.加强专业建设,突出海岛办学特色,坚持“瞄准产业设专业、瞄准岗位开课程,瞄准市场育人才”的办学思路,通过深入开展社会调研,在保留传统骨干专业的基础上,拟调整部分应用性及人才需求不强的老专业,开发新的地方特色专业,从而改变以往小而全的专业布局,使学校向精品和特色专业方向发展,
    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途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通过压重担、强实践、培双师、重规范多途径分层培养,打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高素质梯队式教师队伍。坚持“内培外引,强本拓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 “文化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技能化”,努力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3.通过与鉴定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的联合,建成兼有职业需求预测、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功能的综合性培训基地。协助行业、企业、社会开展就业、劳动预备制、技能等级等培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办学,形成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衔接的多元化办学机制。
    4.转变观念,适应海岛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产业结构为导向,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在做强、做精的基础上力争再做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积极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强化技能教学,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三个结合:即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熟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使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摆脱招生难的问题。
    
    

XX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排定时间表,XX市计划在2023年申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要实现这个目标,应先于2022年通过省级评估。为此,于20XX年11月,金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专家,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对XX市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开展调研,形成以下报告。
一、发展状况
    XX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和金华西南,19XX年10月撤县设市。20XX年,户籍人口61.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39.78亿元,财政总收入94.0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8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0元。2015年6月通过“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2018年1月创建成为浙江省示范性学习型城市,2019年4月通过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评估。
    根据20XX/20XX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资料,义务教育学校79所,其中小学53所,初级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11所,十二年一贯制1所,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数82473人,其中小学57180人,初中25293人;专任教师5430人,其中小学3463人,初中196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
    (一)资源配置。根据《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XX市共有小学65所,64所学校综合评估达标,达标率98.46%;初中26所,25所学校综合评估达标,达标率96.15%。其中XX市古丽高级中学的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初中均未达到标准的85%,不符合国家标准。七项指标的校际差异系数均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228,初中为0.22。
    (二)政府保障程度。涉及十五项指标,不达标四项。音美教室配备不达标,其中音乐教室达标学校占比仅为17.7%,美术教室为26.6%;6所学校超规模办学;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未达到100%;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比例83.8%,低于指标要求。
    (三)教育质量。涉及九项指标,不达标两项。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列支教师培训经费的学校,比例为82.28%,仍有14所学校未达标。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校际差异率高于0.15。
    (四)社会认可度。根据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组织的浙江省教育工作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20XX年XX满意度总平均分81.4%。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聚焦城乡同步发展,不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指标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外来学龄人口的涌入和城市集聚效应,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区学校超规模办学现象严重,2000人以上学校总量列金华前列,甚至存在3000人以上超大规模学校。民办学校学生数占比过高。部分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校舍等方面配置存在不达标情形。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配备不达标现象较为突出。
    (二)校际差距依然较大。XX在集团化办学、教师交流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但城乡差距仍较大,尤其是中高级职称教师、紧缺型学科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配备不均衡,直接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存在明显差距。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校际差异率大于0.15。
    (三)内涵发展有待深化。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办学个性和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需进一步强化。
三、工作建议
    建议XX市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为契机,在以下几方面精准发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聚合力,抓创建。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明确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的教育职责,有效整合财政、编办、发改、人社、自然资源、教育等部门力量,通力协作,全面推动XX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订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和攻坚任务清单,挂图作战,力争按计划完成创建工作。
    (二)抓整改,促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创建指标要求,找准教育工作的瓶颈和症结,抓住重点和难点,各个击破,推动XX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学校建设步伐,改造学校教育设施,加快城区学校增量扩容,全面破解“城区挤”、民办教育体量大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强宣传,提形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需要资源配置、政策支持、教育质量来保障,又需要社会认可度来印证。要进一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坚持正面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家校沟通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认识与了解,提高认可度,争取对创建工作的最大支持。
    

关于XX市“双减”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自中央、省部署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以下简称“双减”工作)以来,为了全面了解全市“双减”政策落实情况,根据2022年度工作安排,5月中旬至6月中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赴XX市、XX县、XX区、XX新区采取现场察看、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市“双减”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文件要求,全面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完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措施落实,教育“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政策宣传持续深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办法》,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市教育局成立了“双减”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工作进度调度会,安排专班负责巡查检查工作,各协调机制成员单位确立了联络员,做到责任到人、任务上肩。在全市深入开展宣传。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积极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广泛宣传解读“双减”政策,合理引导预期,积极争取家长、社会支持配合;各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家长会、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解读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在全市掀起落实“双减”政策的良好氛围。共回收36万余份学生家长签字回执单和3万余名在职教师签字回执单,群众知晓率达到98%以上。
    (二)加强创新变革,校内教学质效不断提升。一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评价标准,将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通过教学成绩、教研教改、日常表现等方面综合考核,对教师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二是优化作业设计,举办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交流研讨会,开展了作业设计与管理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评出优秀作业设计案例99个,作业管理先进单位25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建立校内作业公示制度,倡导“基础作业+弹性(特色)作业”模式,97.29%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三是优化高效课堂。市教育局联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展XX市2022年义务教育核心素质监测,通过监测结果的分析应用,切实帮助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布置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京山市积极开展学科优质课设计主题竞赛活动、中高考命题设计主题竞赛活动、青年教师学技能提升竞赛等三大活动。沙洋县高效课堂风光无限,17节课例获评省精品基础课例,64节课例获XX好课堂。四是有效开展课后服务。全市各学校结合校情和学情,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的“一校一案”,内容包含“指导思想、目标定位、组织领导、实施安排、管理考核、安全应急、评价展示”等内容,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和家长需求。钟祥市实施“银发教师工程”返聘退休专家教师充实师资力量,聘请民间艺人、能工巧匠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专业化课程服务。沙洋县科学确定课后服务方式和内容,施行”作业辅导”+“兴趣活动”,辅导答疑,提升素养,并针对素质特长生,开展素质提升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外活动。东宝区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开展社团活动,并探索实施参加课后服务后回家不做书面作业制度。全市义务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达97.19%,教师参与率达95.36%。
    (三)加强统筹监管,校外培训行为逐渐规范。一是印发了《XX市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实施意见》,按照“政府统筹、行业主管、以县为主、分工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分别由县(市、区)行政审批部门负责审批,教育、科技、文旅和体育等部门负责日常监管执法、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依法依规做好相关登记、监管等工作,形成以行业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同监管的管理体制。二是着力压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建立日通报制度,压实属地责任,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94.3%,超过全省(90.98%)、全国(92.14%)平均水平,完成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资质审核和预收费监管双100%的目标。三是做好校外培训广告清理,全市出动执法人员638人次,清理拆除学科类培训广告196处,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3家,注销微信公众号10个,销毁广告宣传单3600余份,基本上做到了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不刊发、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四是开展暗访督察。今年以来,全市共计出动暗访人次554次,检查督查人次1109次,查处群众举报违规学科类培训84次。五是强化长效监管,建立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组建校外培训材料审核专家组和培训项目分类甄别专家组对校外培训项目和材料进行审核鉴别,进一步规范隐形变异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行为,联合文旅、科技、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违法培训主体、人员、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有关规定等十项重点突出问题进行督导检查,通过持续不间断的综合执法行动,全市基本实现“无证无照”培训机构基本禁绝、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明显减少、校外培训机构办学基本规范的治理目标,师德失范、虚假广告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由于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教育观、人才观尚未完全转变,部分家长担心减负后学生成绩下降,不能理性设置孩子的期望值,盲目攀比、跟风报班甚至请家教,校内减负、家庭增负的现象依然存在,双减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以及学校减负、提质、增效的路程任重道远。教育评价体系仍需持续深入改革,破除“唯升学”“唯名校”“唯分数”的教育评价导向仍然任重道远。
    (二)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禁而难绝。学科类的校外培训仍有需求,个别校外学科类培训没有彻底退出,从“地上”转为“地下”,有些开展居家辅导,高收费补课,个别家长选择给孩子一对一补课,隐蔽性更强,导致监管更加困难。
    (三)课后服务收费偏低、服务质量还需提升。一是课后服务收费偏低,根据有关政策要求,课后服务标准由各地自行确定,目前我市执行的标准为70元/生/月,在全省各市州处于中低水平,同时,除武汉市外,其他地市均未考虑午托工作量,课后服务报酬偏低,直接影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课后服务的质量。二是部分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的人员结构配置以学科类教师为主,难以满足高质量课后服务的要求。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在课后服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专业性也有差距。
    (四)部门联动缺乏动力。目前,文旅、科技部门没有专人负责,教育部门推动部门监管成效不明显,对托管机构超范围经营,违规开展作业辅导及“地下”辅导等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缺乏处罚手段和依据。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双减”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加大“双减”政策宣传阐释力度,积极总结推广“双减”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转变理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建立健全家校育人机制,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多方加强家校沟通,明确家校育人责任,努力凝聚减负共识,防止学校“减负”的同时家长“增负”。
    (二)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着力深化教研教改,引导教师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材研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进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型教师,加大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进一步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三)加强监管力度,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一是严格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师资、技术等方面优势,把培训重点放在学生兴趣培养拓展上,积极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教育培训。二是持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严格审批登记,全面落实“黑白名单”、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方面管理,防止学科类培训反弹。三是加大整治力度。要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查处纳入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要成立市级层面综合协调机构。明确文旅、教育、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职责,便于形成合力,加强监管;要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督促落实消防安全、疫情防控等措施;要加强预收费风险管控,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加大通报曝光力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提高收费标准,确保课后服务质量。要适当提高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协调财政、发改等部门,加大对课后服务财政补助力度,足额发放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补助,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同时建立弹性工作制,让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可适当灵活调配休息时间。要组织教师参加科普、文体、艺术等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综合能力;聘请符合条件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解决校内师资和条件不足问题,提升课后服务效果和质量。要统筹教育、科协、文旅、民政等部门资源,发挥少年宫、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等校外活动场所资源优势,拓展校外课后服务渠道。
    

关于XX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所需、群众所盼。为更好推动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市委政研室对我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查找制约教育公平、影响教育质量、束缚教育活力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总体情况
    全市共有基础教育学校2756所,在校生165.1万人,教职工12.2万人,专任教师9.8万人。从基础教育普及水平看,我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7%、93%,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我市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是办学条件仍有短板。15个县区(含伊滨区)中,除老城区、瀍河区外,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及教辅用房面积等指标均未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要求。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存在差距,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更为落后。农村地区许多中小学校因教师和设备设施短缺未开设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全市30%的义务教育学校和90%的高中平时教学中实验课未进入实验室。城乡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堂、宿舍面积狭小,多数学校浴室配备不齐全,洗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二是学前教育普惠性不足。我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88.5%,其中,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为64.9%,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为35.1%,距国家、省、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全市共有11个县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在40%以下,“入公办园难,入优质民办园贵”问题突出。
    三是义务教育学位结构性短缺。全市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总量虽略有结余,但区域间还不够平衡,人口密集的城镇学位缺口较大。截至20XX年底,全市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17.9%,超过全省10.97%的平均比率,排名全省第四。目前,县域义务教育学位缺口约5000个,按照“十四五”县域人口增加情况测算,到2025年,需新增学位约3.3万个;城市区义务教育学位缺口1765个,按照“十四五”主城区人口增加情况测算,到2025年,城市区需新增学位约9.27万个。同时,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区域学生向教育水平较高区域的流动也加剧了学位结构性短缺。比如,老城区、瀍河区近3年初一新生流失较为严重,主要流向涧西、西工等区,造成这些区的学位更加紧张。
    四是高中教育质量有待提升。我市高中教育供给的上大学机会与群众的需求和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现阶段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我市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与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不匹配。教育财政性投入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两部分。一是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少。“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分别为78.49亿元、97.48亿元、108.24亿元、112.7亿元、119.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在17%左右,处于全省中游水平;以20XX年为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19.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7.3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79%),排名全省第12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生均经费幼儿园5346.9元、小学9061.4元、初中13379.8元、普通高中12598.9元,均排名全省第5位。二是教育费附加未足额拨付。按照国家规定,教育费附加应专项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但由于市县财政困难,存在将教育费附加挪作他用的情况。“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教育费附加分别征收10.8亿元、11.6亿元、12.5亿元、11.7亿元、13.3亿元,分别拨付7.52亿元、7.1亿元、6.16亿元、5.19亿元、4.28亿元,均未足额拨付,且拨付额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XX年市本级教育费附加中有3.71亿元未拨付, 额度居全省第一。
    (二)教育发展空间受限。发展空间不足是制约我市城市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是教育用地紧张。目前我市城市区各教育阶段生均用地面积均达不到省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用地尤为紧张。城市区小学生均用地面积约13.32平方米,远低于18平方米的省定标准,用地缺口达1181亩,且在涧西区、西工区等传统教育强区更为明显,仅两区就占到总缺口的88%以上。城市区初中生均用地面积约26.8平方米,虽然平均水平高于省定标准(22平方米),但涧西区、西工区仍然分别有用地缺口188亩、86亩。二是学校规划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新建学校少,“十二五”以来,老城区、西工区、涧西区未新建公办学校,新建民办学校仅2所;配建学校不到位,开发商将小区规模控制在建校基准线(商业小区容纳5000人需配建幼儿园、10000人需配建小学)以下,造成配建学校少、规模小、配套不齐全等问题。改建升级难,在旧城改造中,存在学校规模缩水或原有学校拆除后重建缓慢等问题。
    (三)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仍需提升。作为教育的主体,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全市学前教育教师空编419个、缺口4508人,在编教师仅占20%左右,政府购买服务、劳务派谴、自聘合同制教师成为幼儿教师队伍主体,导致队伍流动性大、人员不稳定,对幼儿保育教育质量影响较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不及时,空编1285个,小学教师缺口2170人;初中生师比为13.05: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66:1),基本可满足需求。高中阶段生师比13.41:1,虽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46:1),但实际因乡村小规模教学点生师比过低、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女教师(占79.3%)婚产假等因素,造成教师不足。特别是旧高考模式下文理分科造成各学校不同程度缺少理化等科目教师,新高考采用“选课走班制”教学模式,物理、历史成为热门科目,将会加重教师结构性缺编,目前,仅城市区高中就存在近500名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教师缺口,县域副科教师缺口更大。高学历教师占比较低,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占比仅10%,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中研究生不足1%。二是骨干力量短缺。全市名师、名校长少,目前仅有中原名师7人、占全省4.24%,市级名师350人、占全市专任教师的0.41%,名师工作室仅评选1届(20XX—20XX年),以课题研究为主,与教学联系不紧密,带动培育学科教师作用十分有限。三是教育培训质量不高。教师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优质培训少、开班频次低、覆盖范围小,20XX年应完成线下培训4200人以上,但实际仅覆盖575人。线上培训形式化,纯理论内容过多,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学习效果无法保证。教学教研脱节,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成效不明显;县区教研员队伍薄弱,普遍老龄化,教研理念落后;教研成果转化率低,对教学实践指导性不强。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进度较慢,作用有待发挥。四是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教师职称评聘中一定程度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影响了年轻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部分学校绩效工资发放存在“吃大锅饭”现象,未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教师减负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大、教师获得感不够强,各级各类督导检查、网上学习、会议等非教学任务依然较重,占据了教师大量时间精力。在服务保障方面,部分县区存在教师周转宿舍、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到位,奖励性工资补助发放不及时等问题,影响教师安居乐业。
    (四)教育综合改革仍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成效不够明显。一是“县管校聘”改革不够深入。首轮改革于今年8月底全部完成,改革成效尚未充分显现。改革中每个学校交流人员不超过3%,虽有利于保证教师队伍稳定,但削弱了改革的力度与成效。全市共6万余人参与,交流585人、跨校竞聘2005人、组织调剂257人,交流人数占人员总数的4.7%,与省改革试点许昌市襄城县(7.4%)和宝丰市(5.6%)相比还有差距。部分县区未能实现编办和人社局管总、教育行政部门在总量范围内进行具体编制分配和岗位设定的改革目标;个别县区在教师交流后,人事关系调整未全部实现备案管理。二是校长职级制改革尚未全面推开。首轮市直学校改革于今年4月底结束,县区将于9月底全部完成,虽然出台了中小学校长职级资格评审认定办法等文件进行规范指导,但是校长职级制改革总体上刚刚起步,实现教育家办学的改革目标仍然任重道远。三是课堂教学改革需持续推进。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还有偏差、推动改革实践力度不足等因素,课堂教学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灌输轻探究、重改革形式轻实际教学效果等突出问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任务依然繁重。四是教育综合评价体系不完善。我市推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到一年,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还不够科学规范。对学校的评价,升学率特别是名校升学率仍占据主导地位;对教师教育教学成绩的评价,还是以学生文化课成绩、优质课比赛成绩等为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三、工作建议
    针对当前我市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要求,市县政府在编制执行财政预算时,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并依法向同级人大报告,市县人大要将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列入重点审查范围,保障教育经费足额投入、稳定增长;规范教育费附加管理使用,完善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办法,提高城市区教育费附加拨付比例,推动形成稳定拨付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费附加应收尽收、专款专用。推动建立教育发展多元投入渠道,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领域。
    (二)拓展教育发展空间。以城市区高中迁建为抓手,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好全市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加快学校建设,推动办学条件改善。一是优化学校布局。根据《洛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全市“十四五”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建设规划,根据区域内人口分布情况,科学确定学校布局和规模,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实施城市区高中学校外迁,旧校址优先用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办学,统筹解决城市区基础教育短板和欠账,促进区域中小学综合实力提升。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为抓手,优化调整县乡中小学布局,合理撤并小规模学校,在中心镇和中心村科学布局一批寄宿制学校,实现学生入学由“就近就便”向“就优”的转变。以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性为目标,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规范民办园发展,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二是加大旧城区学校改造提升力度。完善硬件设施,加快补齐多媒体教室、餐厅、浴室等基础设施短板,缩小与重点学校之间差距。注重“微改造”推动学校扩容提升,通过翻新校园外墙、建设文化连廊、增设读书角等,拓展活动空间,使学校功能区域分布更合理,功能场室配套更完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增加师资供给。加大教师招聘力度,选拔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从教。实施按学科分类招聘,根据岗位设置更加精准的专业条件,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开展缺口学科专项招聘,尽快补齐紧缺科目教师。加大学校用人自主权,鼓励学校自主面向全国招引优秀教育团队。二是强化骨干力量培养。加快推进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增加专职教研员,推动教研一体化发展。改进教学教研机制,以实地观摩、现场听课、座谈研讨等方式开展驻点教研活动。加大名师选拔培训力度,打造更多名师工作室,培育更多学科带头人。加大培训力度,参考全市干部“学分制”精准培训做法,制定实施更加精准务实的教师培训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加强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加强教育开放合作,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带动本地教师队伍发展。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在职称评定上,进一步畅通优秀教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适当提高中小学教师中高级岗位比例,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工作量和教学实绩,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优化教师待遇保障,落实差别化补助政策,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中小学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持续推动教师减负,减少教学外工作任务,真正让教师安心从教。
    (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一是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以双向选择为核心,赋予中小学以事设岗、按需设岗自主权,通过校内选聘、校外竞聘、组织调剂等方式,推动形成优质学校、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常态化交流轮岗机制。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等配套机制,理顺评聘教师工资关系、人事关系,消除制约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健全校长队伍管理和评价机制,落实好校长职级制度和职级待遇,拓展校长晋升空间,推动中小学校长由“委任制”向职业化、专业化“聘任制”转变。加强新迁建高中的校长配置,试点面向全国遴选校长,提升办学质量。注重人才梯队培养,建好用好校长人才库,探索副校长资格制管理,增加人才储备。三是深化课堂教育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围绕新高考改革,鼓励高中学校在“走班制”教学和特色化办学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尽快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四是完善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深化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通过述职评议、政治监督等方式,推动党委和政府更好履职尽责。深化学校评价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加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推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坚持把师德师风挺在前面,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推动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加快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XX市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XX市人大2022年“一要点五计划”,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军带领相关人员,先后深入雁江区马鞍九义校、雁江区航向九义校、雁江区神墨文化艺术培训学校、雁江区新起点辅导学校,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就全市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了市、区相关部门,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做法和成效
    “双减”改革推行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内提质减负,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切实减轻了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实施课后服务的学校达到100%,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占比96.96%,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占比92.88%。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出台作业管理办法的学校占比达到100%。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学改非”任务全面完成,204所学科培训机构压减到9所,压减率达94.7%。参加学科培训学生从高峰时3万余人下降至目前约0.5万人,校外培训热度进一步下降。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一是加强领导。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双规范双减”专项工作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工作专班设在市教育和体育局,负责“双规范双减”日常工作。二是明确职责。20XX年12月,召开全市“双规范双减”工作视频会议,各县(区)、市级各部门参加了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对“双减”形势任务进行了分析,安排了下一步重点工作。印发了《XX市“双规范双减”专项工作部门职责》,全市形成教体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三是积极启动。中办国办文件印发后,20XX年8月,在全省率先印发《XX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做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关工作的通知》(资教体发〔20XX〕30号),公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九条措施,并在媒体和网络上对全市“双减”举措进行了解读。四是督促推进。根据省“双减”督导要求,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全市“双减”督导方案,建立完善“双减”督导机制,将“双减”工作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双减”半月报制度,定期印发“双减”通报,对重点工作和问题开展专项督导。
    (二)完善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健全监管机制。一是完善培训机构监管制度。印发《XX市校外培训机构负面清单(试行)》,从办学资质、从业人员、招生宣传、收费管理、培训行为五个方面制定了负面清单,划出培训机构经营红线,有利于培训机构落实行业自律,有利于县(区)建立监管账户。二是制定课后服务管理方案。制定《XX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方案》,明确实施课后服务的范围、时间、对象、内容、师资、操作程序、经费保障和服务监管,鼓励以多种形式实施。三是制定考试和作业管理方案。印发《XX市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实施管理工作方案》,加强作业监测,大幅度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四是制定师德师风整治方案。制发了《XX市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查处违规收受礼金4起,违规补课6起,被处理教师信息全部录入违反职业道德信息系统。
    (三)加强经费监管,全面构筑风险隐患防线。一是制定收费标准。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学科培训机构收费情况调研,做好学科培训成本调查,召开收费标准听证会和征求意见会,根据地方经济水平、家长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学制定学科培训机构收费标准,确保校外学科培训非营利性属性,减轻学生和家长经济负担。二是建立监管平台。制发《关于建立全市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范机制的通知》,依托“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管理端、培训机构端和家长端功能,实现培训机构信息公示、教学过程监管、收费与保险监管、黑白名单查询等功能,300余所培训机构纳入平台管理。三是开设监管账户。督促各县(区)教体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银行三方签订资金监管协议,培训机构在银行开设资金监管账户,每所培训机构必须存入不低于3万元的保证金。四是加强预付经费监管。发布《关于校外培训机构预付收费资金监管的公告》,向学生家长发放《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缴费告知书》,将“彩虹钥匙”APP作为学生报名缴费的唯一入口。全市9所学科培训机构、150余所非学科培训机构已经全部上线纳入监管。105门课程通过审核,审核上架课程2185节,已售课2792节,已销课金额2.99万元。雁江区培训资金全额监管模式成为全省推广的“双减”十大典型案例。五是加强风险防范处置。制定《XX市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和“双减”工作应急处置预案》,开展 “双减”工作风险评估,加强实时监测和分类化解,积极稳妥处置好爱贝斯英语培训学校等机构“跑路”事件。
(四)强化监督执法,保持查处违规高压态势。一是常态开展排查。实行培训机构网格化管理,落实乡镇管理组和责任人,落实责任人包片进行排查,建立健全资质、校舍、消防、安全、师资、收费等管理台帐。二是定期联合检查。发挥校外培训机构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将校外培训机构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市、县(区)组织住建、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开展联合抽查,按整改一批、吊销一批的办法,分类对培训机构进行查处,关停或注销非法校外培训机构48所,整改存在问题校外培训机构123所,涉及违规资金400多万元。三是畅通投诉渠道。向社会公开发布张贴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公开举报监督热线电话,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129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