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问诊,靶向纠治基层“微腐败”——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内部讲话

把脉问诊,靶向纠治基层“微腐败”——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内部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不断延伸,打响了纠治“微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攻坚战,基层清风正气不断上扬。同时我们也看到,基层“微腐败”顽疾仍未完全解决,作风建设还有很多新的关口需要突破,基层正风肃纪还有盲区死角、压力传导尚未到底到边。纠治基层“微腐败”必须把“严”的主基调坚持下去,才能不断促进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一、把好“病脉”——认清“微”的特点

基层“微腐败”问题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小、隐、近”。一是小到习以为常。有的基层干部大是大非能够讲原则,但小事上讲人情,一袋茶叶、一盒香烟、一包土特产,以看似微不足道、无关痛痒的形式出现,表面上是情谊之举,实际上助长了“微腐败”风气,如果不能够防微杜渐,最终就会导致党性修养逐步沦丧。二是隐到韬光隐迹。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手段让变了味的“礼尚往来”成为“微腐败”滋生的温床。现金往来变成了购物卡券,登门拜访变成了电商直达,缺乏警觉的人往往容易把“微腐败”笼统地看为人情世故、人之常情,所以它具有“迷惑性”,经常“隐”于风俗习惯,让人不易觉察。三是近到眉睫之内。

“微腐败”离基层近,离群众近,“吸血”不多,一般涉及不到动辄十万百万的建设工程,也不是政商之间的权钱交易,但其危害却大,往往就是基层群众“触手可及”的香烟、特产、购物券等等,涉及更多的就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微腐败”失民心、毁威信、坏生态,损害的是群众切身利益、污染的是干群关系、混淆的是价值取向,最终削弱了组织凝聚力、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二、找准“病原”——深挖“腐”的病根

想要“猛药去疴”,必定先要保证“遵医嘱”。要还基层风清气正,必须要达成思想共识,破除思想观念上的误区,才能自觉抵制“微腐败”和不正之风。病根一,具有隐蔽性的“侥幸”。基层微腐一般范围小、事情小,有的基层单位位置偏远分散,认为天高皇帝远,贪点“小便宜”、做点“小动作”、照顾“小老乡”,干部不在意、组织难察觉;有的感到基层单位人多事杂,出点情况、露点苗头、打点擦边球,影响不到哪儿去;有的自诩手段高明、做法隐蔽,觉得小事一桩、不足挂齿,最终越了轨、湿了鞋。病根二,具有传染性的“盲从”。某贪官在自述中写道:“其实一开始我也不贪,只是看到身边人都占点小便宜,而且也没什么后果,觉得自己不占就是不合群,于是开始占些小便宜,渐渐地他们把我当成自己人了,我也就收不住手了。”简单的话语,道尽了腐败的形成过程,一人从“微腐败”中尝到甜头,其他人就会从众跟进、有样学样,成为“微腐败”的支持者和参与者。病根三,具有反复性的“习惯”。部分干部职工依旧存在老思想、老观念,信奉庸俗文化、搞亲疏有别,还给以往的“灰色传统”提供土壤,把陋习当“优良传统”,变着法子让其继续传下去。年终岁尾、重大节日等时段,是基层微腐易发期;评先树优、绩效奖金等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是基层微腐多发区,如果病根剜不净,日久必又生。

三、开好“药方”——用好“治”的抓手

“微腐败”之所以滋生蔓延,必然源自“土壤”的变质。要想彻底革除“微腐败”不反弹,就要着眼长远和全局,多措并举、持续抓好反腐倡廉建设。

(一)用好“以上率下”,形成公平正义的良好导向。风气正不正,关键在导向。好风气是带出来的。上级机关讲规矩,基层单位就会懂规矩;上级机关自身过得硬,各级党员干部就不敢“乱来”。一要做到敏感事务不插手。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入党考学、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12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