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党课讲稿: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进行着史诗般的壮阔实践,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传奇,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一、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坚持实事求是
    今年3月,许多网民被一则“古代中国的榫卯技术,已被韩国以大木匠的名义成功申遗”的传言给激怒了。且不说韩国申请的只是以其两处重要建筑为代表的修缮和营造技艺,和中国2009年成功申遗的包含一整套木结构建筑建造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不在一个水平上,单单这阵热度,一时间又让关于中国古建筑以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铁钉的自豪感广为流传。
    文化越自信,传播越深入。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文化自信绝不是盲目自信,过度神话,所谓中国古建筑不用钉子,其实是一种基于“中国古建筑以榫卯结构为主要技术”和“榫卯结构往往不用一颗钉子”这两个知识点脑补出来的错误认知。事实是,中国传统古建筑既以榫卯为主要技术,也大量使用钉子——包括铁钉、竹钉和普通木钉。
    只要读过唐代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便不难了解这一点。杜牧在赋中描述他想象中的阿房宫,有这样一段文字:“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栗粒。”——那阿房宫,承重的柱子比耕地的农夫还多;架梁的椽子比纺织的女子还多;闪闪发光的钉帽,比仓库里粮食的颗数还多。“钉头磷磷”四字,意味着在唐代人的认知里,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是要大量使用钉子的。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也有一卷是专门谈如何“用钉”的,里面有数十种钉子的用法。
    1956年专家修缮故宫西北角楼时,对原建筑进行了调查研究,便发现,“凡用钉处皆为特质的合金方钉,锉磨光滑,并敷桐油”,可见紫禁城的建筑也用钉子,不仅在榫卯结合部位使用“合金方钉”,紫禁城的屋顶还普遍使用瓦钉,只不过所有用钉处皆被美化,普通人看不到罢了。
而且榫卯技术在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体中,均出现得很早,也长期被广泛应用。只不过中国古代建筑普遍喜欢以木结构为主体,榫卯技术在后世发育得最为精致繁复。榫卯结构与钉子都是为建筑而生的伟大发明,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这两种工具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没有优劣之分,而在长期的以讹传讹中,钉子的重要价值却被抹杀了。其实,钉子虽小,却恰恰反映出古人的智慧,而实事求是、正视钉子的存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126113.html